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路径研究 ——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高等院校是文化和人才的输出地,应号召更多的人加入非遗保护中,使其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使命。通过分析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非遗教育方面的探索,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路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以安徽池州为例 2020-06-01
文化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非遗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诸多困境,以安徽池州为例,非遗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规划与资源整合相脱节、资源与品牌构建不协调、利用与创意发展不适应等困境,强化资源整合、注重品牌运营、坚持创意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的具体路径。
-
田野中的行思与信念——乔晓光在民间美术和非遗领域的研思致学与艺术实践 2020-06-01
乔晓光是我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从"’85美术新潮"开始走上"民间之路",在此后30余年的时间里,他秉承"人民的文脉"坚守民间美术阵地,在进入"非遗时代"后推动学科转型,并积极致力于理论建设、教育传承、田野调查、基础科研、社会项目等多方实践,同时,持续坚持以彰显"本土精神"为核心的多媒材艺术创作。在今天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下,乔晓光在民间美术和非遗领域的实践经历具有个案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以乔晓光30余年的事业历程为线索,从人生价值观形成、思想文脉传承、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究与思考以及多媒材艺术实践等方面分别展开论述,同时,在叙述中介绍阐述其重要思想理念与观点主张。
-
口述史视野中的吉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以《吉林民间乐人口述史》为例 2020-06-01
由于特殊的地域优势,吉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吉林民间乐人口述史》一书以吉林省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为主,按照口述史音像记录和整理工作规范,以文本形式呈现了包括“长白山森林号子”“二人转”“黄龙戏”“朝鲜族盘索里”“蒙古族四胡音乐”等16个非遗传承人的口述记录,对保护吉林省的传统文化和促进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及艺术内涵 ——以皮雕系列产品为例 2020-06-01
我国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匠人匠心的集中体现,其内在的设计理念和艺术内涵是历史文化的缩影。与社会风俗、表演类“非遗”不同的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更依赖高水准的美术设计,需要对时代风尚和现代化元素有更精准的把握。选取皮雕系列产品为例,从皮具的实用价值出发,着力打造以原创设计为核心优势的“非遗”品牌,以期实现传统文化意蕴与社会审美风尚的平衡。
-
“非遗传万里”:帮非遗打开一扇窗 2020-06-01
每一位非遗传承人身上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位非遗传承人更是一扇窗口,让大家通过他们了解传承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非遗文化。随形雕刻、入“石”三分的俏色石雕,浓缩生活、质朴大气的蒙古族刺绣,以铁为笔、以火为色的传统烙画……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给予中国人生活的养分。近年来,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非遗”概念已
-
媒介融合下“非遗”微纪录片的创新 2020-06-01
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问题,非遗传承人正在慢慢老去,城市化进程加速了非遗载体的瓦解,主导新媒介话语权的年轻人崇尚享乐……这些情形给人们敲响了保护非遗、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与此同时,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有越来越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电视节目或纪录片出现在大众视野,从中可以发现,微纪录片在制作、记录、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与优势。
-
海南“黎锦经纬”十年记——织女,从一千到两万的传奇 2020-06-01
2019年12月初,海南省首届传统工艺高峰论坛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周年活动,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举行,有关黎锦的话题在主旨演讲和嘉宾研讨中,占了很大的分量。作为海南唯一的世界级非遗项目,黎族织锦纺染织绣四大技艺在十年间经历了哪些事,政府和民间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