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创新性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现代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在保持"本真性"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科学因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典型案例探讨在现代传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与形式、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凸显"非遗+"等现代发展理念在创新驱动中的积极作用。
-
当非遗遇见影视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2020-06-01
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在影视市场中如日中天,其作为一种对中华文化直观性记载的方式,不仅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也受到广泛推崇。更为重要的是,非遗类纪录片也承担着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伟大使命。其中,工匠精神的传承在近期的非遗类文化纪录片中屡见不鲜,无论从叙事策略、视听语言的运用还是从传播途径和国际的影响力上来看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高校素质教育对接路径新探① ——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随着社会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遇到困境,高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肩负紧要的历史重任;同时“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整个过程对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无论从“非遗”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其内涵文脉,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素质教育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还容易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进程,着力打造形成一个更系统、更科学、更高效的优秀人才培养模式。
-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向研究 2020-06-01
黑龙江省土地面积幅员辽阔,有多个民族在这片黑土地上繁衍生息,产生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目前黑龙江省有联合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7项。对于这些宝贵资料,传统的记录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状及存在特点的分析,找出目前在非遗项目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数字手段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对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向提出一些设想,以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更有效的保护方式。
-
淮河流域庙会空间文化传承研究 2020-06-01
淮河流域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通过对皖淮地区庙会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结合该区域非遗项目类型及主要保护手段,提出庙会活动与城镇旅游风景区相结合,利用文化空间的再创造,为非遗在现代社会找寻更适宜的空间与环境。
-
文旅融合下的沙坪小镇湘绣非遗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2020-06-01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顺应新时代发展、适应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非遗+旅游"是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发展趋势,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新机遇、注入新动能.基于此,分析当前长沙市沙坪小镇湘绣发展的现状,针对湘绣非遗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从游客需求角度不断创新,以"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为原则,探索促进文旅融合开发的新思路,以期为更多地方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开发提供参考
-
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2020-06-01
十余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效果有显著的提高,但由于音乐类非遗的特殊性,导致其保护具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提出音乐类非遗保护只有扩大受众才能"生存",并分析总结出具体路径: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现代传媒技术支持、扭转全民观念构建保护生态。
-
依托历史街区开展非遗体验旅游的意义与可行性 2020-06-01
针对当前我国历史街区忽视无形文化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生存传承濒危等问题,本文提出"依托历史文化街区的有形建筑开展非遗文化体验旅游"的构想。这种模式不仅具有助力历史街区的活力复兴、所在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和旅游附加值的提升等多方面现实意义,还具有对接市场需求、实现街区与文化互补融合以及顺应平台经济规律等多方面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