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福建自贸区闽台非遗旅游合作开发策略研究 2020-06-01
福建自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优势,其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闽台非遗旅游合作开发的主体,即政府、旅游企业、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团体、当地社区居民以及非遗传承人等方面均存在问题。为加大闽台非遗旅游合作开发,福建自贸区应加强政府引导,强化非遗旅游活动的统一品牌效应,增强民间交流,提高社区的参与度并兼顾各开发主体的利益。
-
论非遗语境下的数字文化空间——以北川羌族自治县数字文化馆为例 2020-06-01
文化空间作为近来学界讨论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不断丰富的基本定义外,其'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基本特点也在被不断地拓展和深入.在非遗的特定语境下,文化空间更多的是强调特定时间与空间中的多个相互关联的非遗本体的相互关联和密不可分.本文结合信息化社会下的文化传承方式,认为把非遗从单一传播保护向多元化传承、主动式创新转化,是目前非遗传承的首选方式;即采用数字化应用的手段,把非遗相关内容通过建立资源库等方式,创建新型数字文化空间,让非遗的文化空间场域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自媒体最终实现多元化的保护与传承.
-
档案管理视角下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智慧财产",也是促进人类未来文化不断延伸和传承的基础。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经岁月的洗礼后仍沿袭至今,成为海南珍贵的"文化宝贝"和重要的"文化标识"。因此,本文拟从海南非遗的特点出发,对海南非遗档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提升途径。
-
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教育结合的可行性研究——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三灶民歌进校园"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虽然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仍需要新的传承基地和传承人.高校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智力库和人才库正是最佳选择.鉴于此,本文将对珠海非遗三灶民歌与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其他地区的非遗保护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寻访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主题实践教育纪实 2020-06-01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和国家级技能大师(非遗文化)进校园是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的重点举措,荆州地方高职学院在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和非遗大师技能的传承中既有贯彻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具备'大国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
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丰富,数量和种类繁多,传统的保护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非遗”数字化保护对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来说尤为重要。数字化技术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非遗”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化“非遗”平台推广、数字化“非遗”传习所构建,不只是“非遗”的一种存储、展示、宣传和教育的外在手段,而且具有真正发挥确保“非遗”生命力的作用,是科学、高效实现“非遗”保护与保存的重要新途径。
-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东省可经营性非遗产业化的对策研究 ——以沙井蚝民生产习俗、九江双蒸酒酿造技艺,广绣为例 2020-06-01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探究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东省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可经营性非遗")的发展现状、面临难题及未来走向,调研通过问卷发放、实地调研,访谈等调研方法对深圳市宝安沙井水产公司、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区富德工艺品有限公司及相关公司,政府部门、民众进行相关访问,并将不同可经营性非遗产业化进行对比分析,力求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可经营性非遗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非遗产业化之路。
-
乡村振兴战略下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宁波作为国家重要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区之一,有着丰富的非遗旅游开发资源.本文通过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优缺点作探讨,可以为其它地方"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