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困境与突破——地方高校参与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现状及反思 2020-06-01
我国西部地区复杂多样的地貌、气候、水热条件和特殊的民族发展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西部人民奉献给整个人类社会的无价之宝。但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其他因素的深刻影响,西部地区非遗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地方高校与本地区非遗有先天深厚的亲密关系,为了应对这一现实挑战,人们应更主
-
东营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2020-06-01
东营市的非遗项目在政府的引导下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东营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总结,得出东营地区音乐类国家级非遗一项,省级非遗一项,市级非遗六项,并分别对这八项音乐类非遗进行说明。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思考——以安徽博物院系列实践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所承载的真、善、美等价值观和正能量,其传承和保护在国内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于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工作者而言,传承和保护“非遗”是自觉,更是责任。本文就安徽博物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方面的实践,从收藏、研究、展示、宣教、文创等方面对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提出一些看法。
-
基于SOA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系统解构 2020-06-01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不断增加,许多学者纷纷对保护非遗做出研究,本文在汲取前人研究经验的情况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系统,并尝试利用SOA系统解构方法,对非遗的文化生态系统进行解构,探寻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交互关系,旨在对非遗的研究上有新方法的推进,并对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
知识产权文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在基层工作中存在诸多难点问题,导致非遗项目保护工作存在诸多困境,知识产权文化视角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更高的工作要求。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知识产权视角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措施,以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及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目标的实现。
-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0-06-01
以福建省成功申报的四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样本,从地理学视角,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值、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等方法和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分析福建省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非遗类型结构以传统技艺、民俗和传统戏剧类项目为主,曲艺、传统医药和民间文学类项目稀缺;福建省非遗整体上呈凝聚型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总体上沿海地区非遗分布密度高于内陆地区;民俗类和传统舞蹈类非遗空间分布差异最小,传统美术类、曲艺类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空间分布差异相对明显;非遗空间分布特征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政府对非遗传承的管理和评审制度的局限等因素有关。建议通过主题公园与观光生态园相结合、非遗传习基地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博物馆与非遗数字化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区参与相结合等模式,加强对福建省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
济南市民在家门口感受非遗魅力 2020-06-01
9月13日至17日,济南市举办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为迎接博览会的开幕,8月到9月济南市将举办一系列非遗活动,掀起一场非遗的狂欢盛宴。本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活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涵盖面广,可以满足市民的多种需求,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非遗的魅力。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办会理念,深入社区、乡村、学校、公共文化场所、景区、商场等开展“非遗社区行”“非遗校园行”“舌尖上的非遗”“非遗的世界”等系列活动,把非遗博览会送到老百姓身边,送到市民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手工文化建设* 2020-06-01
生产性保护所期望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自力保护",而不是依赖国家财政的"他力保护",因而,其要义不在于产品化、商业化等,而在于自力更生。手工艺类非遗的产品化、市场化,可能会带来非遗产品的市场需要,但非遗产品市场需要的本质只是对非遗的符号性消费,并非出于对非遗的珍爱,只有文化主体的普遍自觉,建构起社会对手工的真正需要,让手工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实现生产性保护。手工艺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某种终极意义,是现代社会反抗人的异化的重要途径。但这种价值不是自明的,手工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它需要通过国家政策对其高度重视的权威姿态来唤醒人们的意识,需要大众传媒的观念引导,需要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持续不懈的努力。在手工文化建设的诸多举措中,手工文化的全民教育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