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环境的共生保护研究 ——以贾家庄村为例 2020-06-01

    本文通过对以三皇庙会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生存的建筑环境贾家庄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分析研究了在贾家庄村落环境中三皇庙会与其建筑环境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总结出传统村落非遗与建筑环境共生保护的方法。

  • 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广西程阳八寨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广西程阳八寨为例,通过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概括性地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四种模式,并结合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开发模式所需的保障条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当地非遗的保护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 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延续保护研究 ——以云南省祥云县白龙潭傈僳族自然村为例 2020-06-01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并以口述、社会实践、歌舞等形式保留至今,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大一部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因此,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祥云县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然而如何保护,如何正确认识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等困难,需要我们一一面对。融合发展,打造品牌,让非遗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开发中得到保护与传承。

  • 浅析朱仙镇木版年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发展 2020-06-01

    在当前非遗保护的背景下,以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厘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弄清朱仙镇年画的民间生存状况和发展现状,探讨并拟定出合理地保护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政策。

  • 浅析中国结艺的传承与创新 ——以淮安地区为例 2020-06-01

    中国结艺是一项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建议着重从保护传承人、引入"非遗+互联网"模式、与当代教育融合、举办多种宣传活动、创新编织形式等五个方面加强工作,从而更好地将其传承、创新与发展。

  • 微纪录片传播“非遗”的新方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的主要方式有口传心授、文字及印刷媒介、传统视听媒介、微纪录片。历经了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变化,最终在媒介融合的今天,“非遗”找到了进行大范围传播的新方式——微纪录片。

  • 绿色生态文化体系视角下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可持续发展述评 2020-06-01

    白洋淀作为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的重点生态涵养区,承载着展现雄安文化的重任,而作为白洋淀绿色生态文化体系的代表,同时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洋淀芦苇画,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实现绿色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媒介。通过政策支持与保护利用、提升企业发展战略、加强人才管理、创新绿色生态水乡生产技艺、发展非遗项目创意设计、接轨国际业态需求,实现了文化产业的合理布局,统筹了文化要素资源,推动了地方经济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打造出具有雄安风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现了自觉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的有效统一。

  • 信息图形化、动态化设计在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下,信息图形化、动态化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手段,影响极为广泛,而江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传播没有经过图形化、动态化的视觉再设计,不被现代的年轻人所接受。本文分析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信息进行图形化、动态化再设计,让人们更准确、更高效、更生动地获得江苏非遗的相关知识,从而对非遗起到极大的保护和传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