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形态为例 2020-06-01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越来越多,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关键问题。本文从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分析了内蒙古非遗文化佛教建筑形态保护的必要性。通过收集内蒙古非遗归纳了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的共性特征数据,系统整理和归档内蒙古非遗文化资料,为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利用,为后续建立开放、互动、娱乐的数据库,采用科学有效的数保护方法,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牛乐:发挥学校平台优势 促进非遗活态发展 2020-06-01

    牛乐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所长,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咨询专家2015年起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由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发起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工作,也是我国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后来的发展证明,研培计划的实施契合了《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 非遗传承漫漫薪火路 2020-06-01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到此时,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大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展示活动,以此增强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今年的主题为"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0-06-01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时保持原真性有利于提升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本研究应用AHP法和Delphi法从保护性开发的角度对非遗旅游资源构建开发评价体系,以期达到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目的。

  • 人类学视野下贵阳市非遗展示中心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020-06-01

    有人认为人类学可被用作探寻文化事项背后的深层意义,或就形形色色的人类活动做出可能解释。本文则从人类学有关主体性表达及其强调的角度,试图对将要发生的事情做出可能的预判,或就其可行性做出必要的分析与探讨。本文认为,基于现有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贵阳市布局非遗展示中心建设,不但可以更好地保护与发展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还将开创和引领非遗工作走向新的阶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重构与适应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生态是指非遗文化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系统,而文化生态环境则是指主体进行文化的创作与传播等各项活动所需依存的环境和条件。国内外针对文化生态应用到非遗保护的研究工作多集中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或使用生态学的概念及理论研究非遗保护,研究不同非遗文化生态环境的内容较少。刘锡诚在《传承与传承人论》一文中认为,非遗是一种变化的文化,其形态以及内涵像水一样,不会停留在一个点上,而是会随着时间流逝发生“嬗变”。孙传明和刘梦

  •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北京市幼儿园德育教育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涵育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意识,磨炼意志品质等多种德育价值。将非遗资源引入幼儿德育教育过程具有提升德育水平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双重价值,需处理好"渗透领域""开展方式""课程或活动设计""师资水平"和"教学管理"五个方面的问题。

  • 大美非遗,精彩辽宁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宝贵精华,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和留下了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目前中国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068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达40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非遗第一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