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研究 2020-06-01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实地考察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调查分析,以期为该区域海洋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若干参考借鉴。
-
让久藏深闺的传统刺绣技艺“活在当下”——东华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成果展亮相恭王府 2020-06-01
与高定礼服结合的锡绣礼服,与设计师品牌合作的侗族绣花包,甚至还有与当地名茶结合开发的马尾绣茶具……新年伊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东华大学优秀成果展览暨动态秀亮相恭王府。原生态贵州刺绣经现代设计语汇重新诠释,成为年轻人个性消费的“畅销品”,久藏深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活”在了当下。让年轻人爱上刺绣,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作为被文化部列为2016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57所
-
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视觉设计研究 2020-06-01
1.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及传播上的现状1.1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2008年2月至2010年7月,笔者对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简称“佛山非遗”)的专家、教练、裁判、队员、学员进行了访问,并展开了问卷调查。2010年8月至今近8年时间,笔者指导近两千名学生对数十个佛山非遗开展实地考察,接触了不少非遗传承人(见图1),保留了第一手的笔录、音频和视频资料。
-
花垣绣出新天地 2020-06-01
以苗绣为代表的苗族传统服饰文化不仅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带领花垣脱贫致富的关键。目前,花垣县已建立州级非遗扶贫工坊3个、保护基地3个、各级各类非遗传习场所58个。"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永远淡然恬静,即使不是大团圆结局也不会让人感觉到过多的悲伤。一篇《边城》让湘西进入世人的眼中,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边城》的原型所在地就位于花垣县,文中的茶峒即为现今花垣县边城镇。花垣县地处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遗憾的是
-
三维技术下荆州“榫卯木雕”的保护与应用研究 2020-06-01
“荆州榫卯木雕”始于战国时期,在荆楚大地绵延传承至今,构思精巧,工艺独特,雕刻精湛,造型富于浪漫气息,具有浓厚的荆楚地方特色,是湖北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作为“非遗”的荆州榫卯木雕“榫卯”是中国传统木工技艺之一,将此技艺应用于木雕即“榫卯木雕”。荆州榫卯木雕的独特之处在于“榫卯拼合”工艺,即将器物合理地分解为多个单件,分别雕刻成形,最后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践体系外部环境的优化 2020-06-01
我国西部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鉴于我国的体制和国情,把地方民间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校园教育保护传承日益式微的民间非遗已经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培育和优化西部地区非遗教育传承实践体系的外部环境同样十分关键,本文从政策、经济、文化、平台等视角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实施 2020-06-01
6月1日,北京市非遗保护的重要里程碑《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北京市首部关于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为推动具有北京特色的非遗保护工作可持续开展,奠定了坚实、科学的法律保障基础,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条例》强化了调査和保存制度,完善了分类保护措施,并要求政府结合节庆、庙会、国际交往等活动宣传展示非遗,合理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址等为非遗提供传播场所等
-
非遗“新生代”传承人的优势和困境 ——以河南省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生代”传承人(以下简称“非遗‘新生代’传承人”)群体以青年传承人的身份,将工艺美术设计的“文创化”理念注入到当今的非遗项目之中,面向市场与消费者开发出一系列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兼备的文创产品。它们既保留了传统技艺传承的“原汁原味”内涵,又在技艺之外的文化底蕴上实现开拓创新。此外,他们通过市场化营销、商业化运作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入,以个人收益缓解了非遗传承的经济压力,进而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