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2018首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落幕隋朝宫廷贡品麦秆画走进水贝 2020-06-01

    2018年10月10日—10月30日,由罗湖区委宣传部(区文化体育局)主办,罗湖区教育局、罗湖区水贝金座、罗湖金石博物馆协办,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2018首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下文简称深圳非遗周)正式拉开序幕。本届深圳非遗周的主题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展示展演,开设一系列日常展览、非遗活动周和非遗进校园、社区等活动,让民众走进非遗,体验传统文化在悠久岁月积淀后的魅力。

  • 传承点亮浙江非遗之美 2020-06-01

    在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蝉联“四连冠”,共有217项“国遗”项目入列,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作为全国非遗保护综合试点省,浙江的许多实践与探索都走在全国前列。在新起点上,浙江进一步提出,以“四大体系”为抓手、“五化建设”为方向、“七大工程”为载体,切实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全面构筑非遗科学保护新格局

  • 衡水内画文化与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 2020-06-0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经过五千年的传承与积淀,给现代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流传于后世。衡水内画是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优秀文化精髓,为了更好地进行弘扬与传承,近几年教育部推出了“非遗进校园”的模式,也推动了校园文化的良好建设。本文就衡水内画非遗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及融入德育实践活动的良好策略进行探讨。

  • 通过文化自愈机制来探索非遗的深层意义 2020-06-01

    自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非遗保护运动在中国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十多年了。国家、省、市、县级政府和有关机构投入了很大的财力、物力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并对挖掘、整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各地非遗名录中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在当代人的记忆中并没

  • 文化产业园区环境下的新疆柯尔克孜族刺绣艺术发展研究 2020-06-01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民族手工艺类的非遗文化因其性质原因受众更广泛,在众多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每一个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相对国内许多已经被人们熟知的手工艺项目而言,柯尔克孜族刺绣尚有待被充分了解并挖掘其丰富的艺术价值,它的创作群体多来源于普通牧民,相关产业园多建立在经济水平并不发达的乡镇中。通过对新疆特克斯县阔克铁热克乡及阿克陶县柯尔克孜族刺绣产业园的调研,引发当代柯尔克孜族刺绣艺术文创产业发展的思考,探究其特殊背景下,生产性保护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 福建省遴选推荐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会在连江顺利召开 2020-06-01

    2019年9月19日上午,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在连江召开了福建省遴选推荐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会。出席此次评审会的领导有省文化和旅游厅林守钦副厅长、非遗处苏忠明处长、机关纪委苏前松书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陈秀梅主任等。参加此次评审会的有来自北京及全省的专家评委共32名。评审会经过两天紧张、高效的评审,最终顺利遴选出福建省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共计30项。

  • 从复兴走向振兴——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道路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兴未艾,传统工艺美术在新环境下的文化属性愈加凸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施中,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是中国非遗保护的核心内容,通过系列研培计划的开展,更好地推进了文化保护工作。同时,将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推广、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及文化经济发展相融合,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现象。当然,传统工艺如何抓住这一时代机遇,从复兴走向振兴,是一个有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展开的时代课题。

  •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博物馆建设研究 2020-06-01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庞大,是一座资源丰富的矿藏,在全省对文博事业、非遗保护日益重视的环境背景下“,非遗+博物馆”的模式优势凸显,应利用好非遗资源,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一文化展示平台,让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贴近大众,进而盘活主题博物馆现有存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