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在京举办 2020-06-01
6月9日至13日,由北京市文化局牵头,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文化厅(局)共同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成功主办了“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本次大展主办方还首次联合公布《大运河文化带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共计161项,展示出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协同保护的新成果。本次展览以“流动的文化”为主题,是目前国内首次举办的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同参与的规模最大的大运河文化
-
非遗保护任重道远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自2005年启动,由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导推动,市、区两级非遗保护中心具体落实保护措施,专业力量提供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上海的非遗保护工作重在创机制、聚众力、建平台,通过多年的工作,摸索出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和创新方法。
-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之路 2020-06-01
非遗+项目体验 高标配置旅游体验 苍山洱海,守护最质朴的蓝白之韵。飞针走线,扎出千年时光。大理扎染2005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当地白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技艺之一,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和审美情趣。
-
从花甲到垂髫,让非遗走进生活 ——2018“锦绣中华”圆满落幕 2020-06-01
6晚11场,再次走近"锦绣中华"——6月4日~9日,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圆满闭幕。在闭幕秀"苎梦东方"的现场,人潮涌动。从满头银发的花甲老人,到童声稚气的垂髫幼儿,一场全民参与的非遗服饰秀,随着每一套服装的出场,时时传来阵阵惊叹6天来,艺针忆绣、白鹭为霜、白蛇惊变、布衣经纶、云想彝裳、木真湘韵、苗净千寻、挑绣之韵、采蓝之忆、流光溢彩、苎梦东方共计11场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服饰秀展演,选取非遗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实例,展现振兴中国传统工艺、非遗走进美好生活的盛况。
-
传承技艺 守住文化 ——说说咱们身边的非遗传承人 2020-06-01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记载了流逝的岁月,记载了社会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历史感和沧桑感,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唤醒了人们早已渐行渐远的记忆。时移世易,社会快速转型、经济加速发展、消费需求多元,使得一些“非遗”时有人亡技绝的危险,其生存空间不断萎缩、传承者
-
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暨主题论坛在山东济南举行 2020-06-01
2018年9月13日至1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下简称“非遗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大全国性节会之一,非遗博览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自2010年起已成功举办四届。
-
博弈论视角下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2020-06-01
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运用支付矩阵和博弈树等,对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博弈分析,得出各自的最优决策,从而为非遗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思路。
-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 龙灯会:进入课程 2020-06-01
非遗项目解读杨镇"龙灯会"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祭祀活动之一,随着时代的推移,渐渐演变为娱乐乡亲、增加节日气氛的活动,虽然在功能上有所改变,但是龙灯会的技法、套路、伴奏的鼓谱都沿袭了数百年,演变而成现在的杨镇龙灯会表演形式,以适应民间表演的需要。其传承、沿袭的轨迹清晰明了,具有历史保护价值。2007年6月20日,杨镇一街"龙灯会"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