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研究 2020-06-01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料翻译、对外宣传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部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独具特色,加强非遗的外宣英译研究有利于促进陕西与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鉴于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语料的文化异质性、独特性、区域性、活态性特点,译者应在异化、归化理论的指导下有选择地采用音译与直译相结合、直译与注释相结合、音译与注释相结合、意译的翻译方法,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 摇鼓 2020-06-01

    教学设计活动背景:摇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镟玩具中的一种,起源于明朝成化年间的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距今600多年了.民间艺人用废弃的木质下脚料制作出各种动物、植物、花卉等百余种艺术造型,可供孩子玩耍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造型别致,颜色鲜明,因材立意,因材施艺,令人赞叹.木镟玩具自身对孩子就有着无可比拟的亲和力,再加上活动的趣味性、互动性,自然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而现在部分木镟玩具正处于失传的状态.基于摇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摇鼓制作的开设更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弘扬与传承,唤起学生传承、创新非遗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

  • “文旅”结合中的“非遗”价值 ——沄鹤堂旅游商品研发的思考 2020-06-01

    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关注度的上升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非遗"色彩下的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也成为"文旅"结合的必要条件。金石拓片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河南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可以在文化旅游中彰显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非遗"传承人,根据自身多年来从事文创产品研发的经验,从"文旅融合"角度出发,结合河南省旅游资源的特点,以金石传拓和沄鹤堂为例,就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融合方式及旅游产品的研发提出自己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 2019东莞茶山茶园游会圆满落幕一连六日吸引市民游客30万人次 2020-06-01

    美丽湾区幸福游会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系列活动暨2019茶园游会于5月4日在东莞市茶山镇圆满落下帷幕。一连六日,大湾区传统文化大巡游、非遗展演展销体验活动、乡村游、乡村趣味运动会等20余项、近200场次活动精彩轮番上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走进群众,展现人民幸福生活,并以此向祖国70华诞献礼。据统计,本届茶园游会共吸引市民游客近30万人次

  • 文化非遗生态:大水之中的大鱼 2020-06-01

    所谓"大水之中必有大鱼",文化非遗行业就是这样,不论是宏观的中华传统文化还是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来就是包罗万象的,我们无需自我设限。文化行业的性质也决定了其的发展空间不会有天花板。但是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因此有必要给"文化非遗"这个概念进行诠释。2016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有关文化创新行业

  • 新会陈皮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实践浅论 2020-06-01

    新会陈皮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地方性知识、中医认知与实践体系、高商品率及巨大产业价值而呈现出复杂的价值面向,因而具有典型示范作用。本文将梳理新会陈皮制作技艺在非遗文化保护框架中所主导的延伸陈皮产业链条、强调集群发展、产学研结合、丰富参与主体等措施,探索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同利益点,跨界与创新的可能,以及多部门联动功能的实现,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践提供有益经验与理论探讨。

  • 谈中国传统武术在“非遗”保护视域下的几点看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21世纪被引入中国的一个新概念。著名评论家向云驹先生在其著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说,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无论就其技艺传承还是其所含的民族精神,都是人类的天才创造,是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立刻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迅速在中国掀起了申报热潮。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国术武艺作为优秀文化表率首当其冲,功不可没。目前形成了以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学术支持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传统武术作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不可回避的重要场域,与竞技武术存在诸多区别。本文主要以梳理历史脉络为前提,针对中国传统武术在“非遗”保护实践的背景,以陈式太极拳、武当武术、邢台梅花拳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气脉贯穿的历史传承和法理要义,谈中国传统武术在“非遗”保护视域下的几点看法。

  • 民间剪纸传统主题纹样与物候历法 2020-06-01

    今天,《民艺》杂志刊发了乔晓光教授纪念已故民间美术研究学者和剪纸艺术家滕凤谦先生的文章,介绍了滕先生的中国剪纸艺术实践之路,同时刊登了滕先生《民间剪纸传统主题纹样与物候历法》这篇有学术开拓性的文章,这是对滕先生逝世三十四周年的缅怀和纪念,也是时代的需要对滕先生学术与艺术价值的再发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不断升温的今天,中国民间美术研究领域仍然需要滕凤谦先生这样的开拓者,这样为探寻民间艺术真谛而孜孜以求勤奋工作的人。非遗传承事业需要滕先生这样朴素真挚的民间文化情怀和言行一致的实践精神。滕凤谦先生对民间文化的使命感,对当下文化自信的倡导仍然具有时代的感召力,而他在生活与学术之间打开的文化之门,其道路依然任重道远。“物候”仍在,生活已变,昔日传统的民间剪花在悄然远去,而我们对民间文化本质的认知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