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浅谈地方艺术类“非遗”的高校教育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文阐述了孝感艺术类非遗的现状,分析了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以楚绣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精髓在漫长的时间里,产生不同程度的流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资源的整合迫在眉睫,前者需要稳定的教育体系予以传承的实现,后者需要吸纳传统工艺的技艺、审美及文化内涵。课题采纳布鲁纳的编码系统和知识结构理论及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作为支撑,探索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刺绣工艺美术的融合,构建“四步”式教学模式:一、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二、分解“非遗”要素,将其转化到教学课程中;三、构建实践平台;四、设置多元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此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系。

  • 面向儿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研究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代更替、多元文化冲击下面临着存续危机。儿童是民族文化延续的基础,面向儿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能够使其在数字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基于对儿童认知特征、信息使用行为等方面的分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形式上可以采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交互式阅读资源,线上学习平台,移动端应用软件,互动式网络视频和传承空间的数字化辅助资源等形式;在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传承路径上可以采取原生地传承,学校或传承基地传承,社区传承,博物馆传承,城市公共空间传承和利用网络虚拟空间传承等路径。

  • 从舞剧《醒·狮》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舞剧《醒·狮》集民俗、民间舞蹈、南拳、醒狮、木鱼说唱等广东代表性的"非遗"为一体,用当代人的审美视角和现代创作技法让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融合,以高品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艺术转化。本文对舞剧《醒·狮》的技艺表现、制作设计、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剖析,探究传统"非遗"如何在当下实现传承与创新。

  • 茶在非遗中的定位 2020-06-01

    我对非遗与茶的关注与实践,是从2007年初进入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时开始的。这些年来参与了一些非遗与茶的工作,主要在国家与省两级层面上培训茶技艺的非遗人群。在此工作中,逐渐有了一些个人的思考,那便是关于茶在非遗领域里的定位。非遗全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

  • 非遗视角下高校传承与保护寒地黑土艺术的有效策略 2020-06-01

    地方高校规模大,受教育者众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本文首先阐述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寒地艺术的形式与现状,其次对地方高校传承与保护非遗提出了新的思路,依据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通过加强“非遗”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拓展“非遗”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非遗”学科,组建社团和营造校园氛围、编写适当的”非遗课程”教材多方面培养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

  • 高校服务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实证研究 ——以百色学院为个案 2020-06-01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以百色学院为个案,根据近年来的调研数据,系统分析了该校在地方非遗保护传承上的资源优势、相关举措和工作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的发展设想与工作建议。

  • 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20-06-01

    乡村振兴策略也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有一个伟大乡村繁荣发展的计划,更是开启农村时代改革的新钥匙.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一方面要发展乡村经济,另外还需要保护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的拓展农民的视野,增强法律法规的认知和保护,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发展乡村经验提升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基于此本文对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者带去一定的参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