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试论宗教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方式——以岷江上游羌族“释比”传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古老生活方式的保留愈来愈为人所重视,很多少数民族宗教文化都被积极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虽然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越来越引人注目,但是却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传承方式。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大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传承状况举步维艰。笔者在赴岷江上游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羌族“释比”传承为例,运用人类学相关理论分析、讨论宗教性非遗传承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固态传承”与“活态传承”相结合的解决思路。
-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述评① 2020-06-01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便开始关注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①的保护和利用,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日本《文化财保护法》的介绍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启示等方面。目前虽然著述颇丰、视角多元,但还存在概念使用混乱等问题。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解读得出的结论是:"非物质"与"无形"和"文化财"与"文化遗产"等概念存在细微差异,日本非遗的内涵与中国非遗并不等同。
-
深圳民间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延续和思考 2020-06-01
在当前社会环境的全面创新和发展背景下,民间文化的传承能力和影响力度相比较以往更弱,且在人们心目当中的地位也变得越发的轻薄.但是,随着当前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现阶段一些非遗项目得到了人们的逐步关注与青睐,甚至部分非遗项目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和建设.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工作的开展将结合深圳当地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问题和延续问题做深入的问题探索和论述,同时希望能够借此有效的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延续过程中,实现对深圳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文化特色的有效继承和发扬
-
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活化利用研究 ——以三明大田板凳龙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原始、最真实、最民族、最鲜活的遗产文化,是旅游资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通过活化的途径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最有效的保护。闽中三明大田的板凳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有效活化利用与保护,是本文研究与探索的重点。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视角,以剧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探讨非遗活化利用因素,为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
东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研究 2020-06-01
人以文传,文以人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与承的合体,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的生存和保护情况日益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下,以东莞市非遗传承人为研究的切入点,立足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田野调查的作用,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与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对传承人保护以及培育进行探讨,提出政府要培养青年传承人、壮大非遗传承人群体、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以及生活保障制度等,以期促进"见人见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乡村振兴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建设 2020-06-01
文化生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根基,但是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乡村有生力量的外流、农村经济的衰落以及民众文化自觉意识缺失等,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的失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存在于乡村,凭借乡村振兴的东风,通过培养强化"主体"文化生态素养、建设产业融合的非遗文化生态体系、构建以社区、学校为中心的非遗文化生态体系,不仅有益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更有利于乡村文化的振兴。
-
基于主客视角的节事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形象影响差异研究 2020-06-01
指出了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现实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公众未能较好地对其进行传承,使得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知是发展的基础,节事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化特性是增进公众对非物质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从节事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主体(居民与游客)出发,以运河嘉年华为例,探究了节事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形象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节事活动的召开提升了主客双方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和形象感知,但居民与游客对非遗认知与非遗形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居民的整体感知均高于游客。基于以上结论,对如何进一步优化节事活动,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及后续传承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旅游开发模式 2020-06-01
运用定量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国家级及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型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西非遗资源以区级为主,种类齐全。在类型结构上以民俗及传统技艺类非遗为主,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及民间文学类非遗次之;广西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集中性强;国家级非遗资源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北部及西北部,区级非遗资源的分布形成一个主核心区、两个高密度区、两个中密度区;各类型非遗资源分布特征不同,地域差异突出。依据非遗旅游开发原则,结合区域民族特色,分别从"一核两区一带"民族特色旅游开发、区域联动旅游产品开发两个方面提出多种类型的旅游开发模式,以期为广西非遗资源的保护及旅游开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