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新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供给相对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92个指导性案例中,涉及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有3个,彰显司法需求的旺盛。但指导性案例是司法裁判的非正式法源,援用率低。地方性法规虽是司法裁判的正式法源,由于地方立法权限范围狭窄,司法适用性不强。在技术层面上,案例指导制度和地方立法具有互补性,指导性案例确立的非遗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可以通过地方立法实现转化。
-
用好非遗资源 促进群文创作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将蕴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丰富艺术元素加以提炼,以现代创作的手法推陈出新,创作出既有鲜明地域特色、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摆在群文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课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和艺术特点,阐述用好非遗元素促进群文创作的可能性及其作用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认同研究 2020-06-01
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近年来我国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热点词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离不开文化认同,而建立文化认同本身对于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提高文化软实力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国内外保护和发展"非遗"的现状,发现在"非遗"发展中机器化不可代替手工制作,精神文化不能因物质文化的崛起而衰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应保护其传承人,否则"非遗"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的内在联系,并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
跨文化教育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为主题,在融合访谈调查及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挖掘"非遗保护"与"跨文化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结合跨文化教育理论视野中的跨文化交流、反身性构建、身份认同等分析工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跨文化教育的双重领域,不仅拓展了"非遗保护"的文化教育维度,还为跨文化教育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成新的研究路径及价值;在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路径的同时,还有助于唤醒、加强传承人的文化参与、身份认同及社会交流,进而为非遗保护与发展营造内生动力。
-
台州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现状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格局和文化生态的变迁,单一的口传心授已难以担负维系体育非遗薪火相传的重任,通过学校教育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运用实地考察法和文献资料分析法等方法对浙江省台州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作为我国非遗保护综合试点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就;台州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颇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为校园传承开展投入了一定的物力人力及政策支持,但校园传承的规模及效果尚未达到预期。
-
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基本问题及其辨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规定的一项基本的非遗保护措施,对其的研究属于非遗保护研究中具有共性的横向问题,有着很强的应用性。该问题包括且不限于非遗清单编制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中国非遗名录的特征和主要问题、其他国家非遗清单编制的有益经验、对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制度的反思、对未来非遗清单编制研究的展望和非遗清单编制中的权力、权利与权益的关系等。非遗清单编制中社区的地位,其参与的形式及其与政府和学界等其他参与方之间的关系是这一问题的关键要素。
-
App界面设计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研究——以浏阳烟花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中的宝贵财富,理应受到保护和传承。在互联网发展壮大的当下,将数字媒体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是一项很重要的创新,通过App界面设计宣传和传播非遗文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其更好地与时代接轨,这不仅能够让浏阳烟花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而且有助于浏阳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
巧把五谷变金沙让粮食开花结果 2020-06-01
东明粮画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源于古代的五谷祭祀活动,始于民间,传于民间,兴于盛世,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利用粮食、草籽、菜籽、花种等颗粒的自然形状和颜色,经过防腐处理后,加之染、切、拼、粘、排、雕等工艺,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在木板或瓷盘上拼粘各种图案。省级非遗项目"东明粮画"传承人韩国瑞,在传统粮画防腐技术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科技,使粮画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挂在墙上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