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新闻(2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学术交流(16)
非遗资讯(5)
政策法规(4)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译介研究 2020-06-01

    以外宣译介为研究视角,以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安徽非遗的译介现状、问题,深入探讨了具体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旨在有效解决安徽非遗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安徽非遗外宣的效果,促进安徽非遗的对外传播。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2020-06-01

    互联网视域下,地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愈加依赖网络,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亟待通过网络进行文化传播。宁夏地域面积虽小,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传统音乐、民俗等多种形态。利用现有的融合媒体传播技术,将宁夏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并对外传播,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小众"的关键。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宁夏非遗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内容更新缓慢,缺乏互动功能、不符合网络审美等问题。因此,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应当更加注重网络受众的审美需求,以及媒介需求,找准定位,宁夏的非物质文化传播才能焕发出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 基于不同呈现类型的非遗与科技融合发展思路 ——以常州非遗为例 2020-06-01

    文章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非物质性”,及其与具有“物质性”的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非遗发展的传统思路中因为忽略这种区别与联系因而存在局限性。根据非遗的特性,提出可以采用一种新视角来思考其发展问题,即:通过对非遗价值不同呈现形式的分类,有针对性地将其呈现过程与科技融合从而有效地体现其价值,达到继承与发展非遗的目的,并以常州地区的非遗为例,提出了不同呈现类型的非遗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思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角下的旅游虚拟体验产品设计研究 ——以辽西木偶戏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一直是国家的重点工作,在目前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有许多诸如受众群体偏窄、传承收时空限制、大众关注度低和消费方式单一等问题。本文基于非遗保护视角对其下产品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非遗旅游虚拟体验产品的开发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产品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 色达骨笛源流发展与文艺特点探究 2020-06-01

    色达骨笛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本文从色达骨笛的源流与发展情况介绍了该项非遗的基本情况,并从其制作工艺与表现模式等角度分析了色达骨笛的文化艺术特点,得出其隶属于"甘肃骨笛"的支流,是甘肃地区骨笛发展的延续,并于上世纪40年代经藏传佛教僧侣传入四川省色达境内的结论。分析了其中所包含的部分"佛教"与"儒家"的观点,以及色达骨笛在近期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2020-06-01

    黑龙江省是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具有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体现了该省的历史文化软实力。但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受到强大的冲击,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应在法律框架内建立保护体系,以期保障该省的非遗资源能够得到切实保护并世代传承下去。

  • 城市历史景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建议 2020-06-01

    阐释采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城市历史景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城市历史景观中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缺位现状及现存问题,分析蔚县剪纸、澳大利亚巴拉瑞特等相关非遗数字化保护案例以汲取经验,最终提出改善现状、解决问题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建议。

  •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热点分析 2020-06-01

    在经济、科技、文化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武术非遗)如同所有传统文化一样,在显现自身所特有的价值时,也表现出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通过系统整理相关武术非遗研究文献,归纳武术非遗研究现状,探讨武术非遗研究热点。发现在传承人保护、法律法规政策、互联网+传承模式、文化旅游开发等几个方面研究较多。本文认为,对武术非遗的研究应该围绕以下热点:武术非遗应根据自身具有的教化功能进行传承与保护,不断回归民众生活,做到传承人应"以人为本",打破"固化思想";政府部门应加强管理、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合理配置资源;紧跟时代步伐,结合中国现代人群特征,不断创新传承与保护的方式方法,创造适宜武术非遗的发展契机,为武术非遗未来的生存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