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新闻(2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学术交流(16)
非遗资讯(5)
政策法规(4)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三江侗族剪纸为例 2020-06-01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众多,文化遗产丰富,各有特色。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越来越稀有珍贵,新的思想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的传承理念,发展环境变得十分恶劣,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变得迫在眉睫。另外,当前的保护措施与传承机制还有许多不完善和漏洞的地方,导致大量珍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论文采用田野调查法,对侗族剪纸进行实地考察,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角度研究三江侗族剪纸,分析其价值与现状,并指出问题,最后提出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与措施。

  • 从“遗存”到“手艺”—耀州窑研究述评 2020-06-01

    耀州窑是中国古代名窑之一。其器物及制作技艺因时代变迁而湮灭于历史长河中,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获得学界关注,如今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综观耀州窑研究史,一方面体现出时间阶段性:始于叶麟趾、陈万里、禚振西等人的考古发掘与文献研究;盛于匠人们对古代技艺与古瓷种的恢复;非遗保护工作则将烧制技艺研究提升至新高度,推动了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一方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艺术审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学科视角都对耀州窑给予了极大关注。现有研究成果呈现出器物与技艺研究同步进行、发展迅速的特征。

  • 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隐形财富,因此不仅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努力,也需要全体民众积极参与保护与传承。文章将从提高民众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意识、依托精准的调研和全面的普查,收集资料,创设完备的非遗文化数据库、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对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创设完备的非遗文化保障机制几个方面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展开研究。

  •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三”功夫发展现状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三”功夫是北京市首个武术类“非遗”项目,是我国体系保存相对完整的中国传统武术,较好的保存了中国武术在明清时期的原貌。对中国武术的技术考古、历史文化研究和交流都具有难以估计的价值。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三”功夫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 打造非遗教育新样态 2020-06-01

    2018年9月,全国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行,一场“非遗文化”的饕餮盛宴惊艳四方。我们在欣赏这些精妙绝伦的非遗项目的同时,也在不停地思考和探索如何让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多年来,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秉承“培养承接民族传统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努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的有效途径,构建起了“华彩传薪”的校本课程体系。如今,已有30多项非遗项目变身学校课程。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分析 2020-06-01

    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属性,结合最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以下简称《非遗》)的立法目的和精神,考虑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的经验,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对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的法律法规有所帮助。进而可以更好的保护我们先人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旅游是新时代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动态传承性和本土性深度契合乡村旅游发展,能够赋予乡村旅游独特的文化属性。本文选取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濑江乡村旅游区进行分析,探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动力机制以及融合路径。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针对非遗无形化特点的有形化保护。借助书目共现软件Bicomb、SPSS、CiteSpace软件对我国非遗档案研究进行聚类分析、战略坐标分析、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认为非遗档案研究的热点主题集中在建档路径及策略、口述档案(史)、妈祖信俗、少数民族非遗档案、档案式保护、传承人档案等方面,非遗档案研究的4个发展趋势为精准传播、数字化“、新媒体+”、多元主体参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