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新闻(2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学术交流(16)
非遗资讯(5)
政策法规(4)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民族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清水河哈萨克民族自治乡为个案 2020-06-01

    哈萨克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在我国人口约有160万,创造了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随着我国城镇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主流文化、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使得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原生环境发生改变,现哈萨克族多以定居、半定居方式居住,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避免地遇到保护与传承的困境.2017年我国非遗法颁布了六年,笔者认为在广大基层群众中才最能体现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结果如何,尤其是以西部发展较慢却又拥有大量优秀非遗的少数民族地区,笔者选取玛纳斯县清水河哈萨克民族自治乡为田野点,对由游牧民族到半定居式啥萨克族进行非遗现状考察,并对在非遗原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后,该如何进行活态传承进行反思.

  • 非遗视域下山西特色文创产品设计策略研究 2020-06-01

    所谓"地上文物看陕西,地下文物看山西。"山西历史悠久,物质资源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古代东方的"艺术博物馆"。近些年来,山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创产为当地带来的文化传播效益与经济效益也逐渐成为当前的热门研究课题。本文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下的文化资源实际为背景,将山西特色文创产品设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山西文创产品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出非遗视域下山西特色文创产品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为山西特色文创产品提供一些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的路径。

  • 用镜头记录“非遗”影像 ——记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摄影俱乐部“非遗”创作团队 2020-06-01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几乎涵盖了当前我国“非遗”名录中涉及到的所有门类。这不仅代表着“非遗”项目的文化资源之丰厚,更说明了上海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但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许多民间优秀“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许多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已经失传或正在消失,许多具有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的民俗备受冷落和遗忘,许多民间独门绝技后继乏人……

  • 移动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的保护 ——戏曲产品市场营销环节中大数据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的抢救与保护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文化工程,包含了很多基础性工作,如普查、整理、鉴定、研究、继承、传播、应用、发展等工作,在互联网+的时代,采用革新的手段和形式对非遗的保护更具成效;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产品的营销方面如结合大数据应用商业手段则可以突破传统文化社会认知不足、作品受众面较窄的瓶颈。

  • 融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研究 2020-06-01

    中国自2006年公布的518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至今已经达到1372项,虽则名目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与创新却处于“危机重重”的环境中,如何在当前环境下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刻不容缓。文章试论在“融媒体”语境下,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探寻其发展的优势,进而找到其创新传播的策略,提升非遗创新传播力。

  • 非遗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2020-06-01

    本文简单介绍了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站在非遗的视角下,对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以期提升高校学生的非遗意识,促进新时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对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文章聚焦河北省丰富的非遗资源,分析其外宣的特点和现状,从跨文化传播和异域读者接受的视角,探究合理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 “互联网+”时代非遗档案保护与优化精准传播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国家和民族记忆的宝贵资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做好非遗档案的保护工作,优化精准传播,推广非遗档案文化,使日益丰富的非遗项目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