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短视频为非遗传承与传播开拓新路径 2020-06-01
从20世纪80年代人们用收音机接收信息开始到后来电视机的出现,再到今天新媒体网络时代各种移动互联网设备的产生.回首这40年,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时代,各种媒介资源融合发展,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到有意义有价值的传播值得我们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研究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非遗传承与传播的新路径,并结合当下较火的短视频传播平台抖音APP,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新路径以及如何有效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争论与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传承、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民事纠纷日益成为非遗保护工作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体现为一种公法模式,现实生活中诸如《乌苏里江船歌》著作权案、安顺地戏署名权案等引发了知识产权法在非遗保护实践运用中的争辩。尽管非遗保护与知识产权法之间在主体、客体、性质、保护目的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但冲突背后两者依然存在内在契合。因此,基于制度设计的成本效率和实践经验考虑,知识产权仍是目前非遗私法保护模式的优先选择。
-
探析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利益冲突和协调 2020-06-01
在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着多种的利益冲突,对其进行有效协调成为了重要的工作.基于此,本文就非遗权利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冲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非遗亚群体权利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这些冲突的协调方案.
-
正祀与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对民间信仰两种文化整合战略的比较 2020-06-01
中国在历史上曾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影响的民间神灵列入正祀体系,对民间信仰进行整合,借此实现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吸纳,实现文化的正统化和大传统的地方化。民国之后,民间信仰处于不受重视或抑制的状态。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有影响的庙会祭典被列入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合法化途径。与正祀体系不同的是,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强调的是民间信仰的地方性和特异性。因此,民间信仰的“非遗”化战略在整合文化的同时,还表现出不容忽视的潜在的解构功能。
-
天津杨柳青年画之娃娃画的魅力 2020-06-01
天津杨柳青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颗灿烂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题材丰富,娃娃类题材是早期杨柳青年画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社会学方法,研究杨柳青年画之娃娃画的魅力和非遗发展问题。在杨柳青年画中,娃娃画的线条圆润流畅,色彩讲
-
泸州市体育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搬打狮子为例 2020-06-01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泸州市体育类非遗文化——搬打狮子保护与传承研究,主要研究了该项目的表演方式和道具,研究结果发现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传承群体逐渐减少;因项目自身特点而发展受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几点策略。通过对本项目的研究,给今后的学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丰富民间民俗体育,使我国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更具有多样性,让这些非物质文化在民间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
蓝印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2020-06-01
目的:探讨非遗文创产品蓝印花布的设计要素与设计方法。调研传统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从蓝印花布的设计实证分析出发,总结蓝印花布发展的路径和局限性。分析创新设计要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创新设计方法论,以构建非遗文创产品严谨科学的开发体系。结论:通过对蓝印花布印染工艺、形态、质地等方面的综合设计实践,以及创新设计要素及设计方法的构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提出行之有效的设计路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 2020-06-01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全球大发展的潮流中,又有多少文化瑰宝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失不仅仅是我国的重大损失。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它们再次充满活力。继承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为关键是如何在保有“非遗”文化精髓情况下再次改造、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更好的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