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基于非遗保护视域下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开发 2020-06-0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性,虽经多方努力,但收效甚微。为了保证体育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保护中应遵循其原生态性、文化整体性、空间区域性原则;利用传承人传承、博物馆传承和国家政策保护的方式,形成三方合力保护,并善于创新传承方式,积极开发体育非遗的教育、文化与经济价值,为体育非遗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
“非遗”保护中社区主动性与文化自信的良性循环 2020-06-01
文化自信是在当代社会视野下,党和国家提出的重要文化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具有显著的活态传承特质。“非遗”保护中社区主动性强调了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提升社区主动性即是文化自信战略在落实民众中的重要显现,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民族文化自信,使其不断增强。两者互为作用,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中国梦”伟大梦想的实现构筑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
民族瑰宝 舞之传承—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展演”的对谈 2020-06-01
2018年5月5日,作为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瑰宝舞之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展演”活动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举办,本文作者廖燕飞受《当代舞蹈艺术研究》的委托,访问了该活动的策划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舞蹈研究室负责人江东研究员,与其探讨了该活动的缘起、内容、目的,传统舞蹈类“非遗”保护的意义、传统舞蹈保护与创造的关系,中、日、韩三国在保护方式中的异同以及传统舞蹈资源再利用等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多个重要问题。
-
论企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以贵州茅台集团为例 2020-06-01
对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早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企业是实施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主体,对于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贵州茅台集团为例,对其通过生产来保护、传统酿造技艺的模式进行全面分析,得知茅台集团在通过生产实现对传统酿造技艺保护的同时,还积极通过私权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现企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同时,较好地保护和传承了传统酿造技艺。然而生产性保护的终极目标还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台集团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员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挖掘“非遗”特有的精神内涵,构建传统酿造技艺的法律保护体系。
-
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民族很多原有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习俗等都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很多传统的工艺品也开始慢慢地消失。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重视,反而愈演愈烈。鉴于此,本文将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措施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希望可以在唤起人们保护意识的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VR技术在非遗传播与传承中的运用——以潮州非遗为例 2020-06-01
VR是21世纪一项重要的先进技术,是一种能够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将VR技术运用于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中,通过沉浸式虚拟现实或交互式虚拟现实给潮州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焕发潮州非遗新的生命魅力,重燃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兴趣。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示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形成的过程中,随着内涵的变化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非遗的传承却陷入缓慢发展的局面。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无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高校素质教育对接路径新探——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随着社会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遇到困境,高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肩负紧要的历史重任;同时'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整个过程对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无论从'非遗'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其内涵文脉,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素质教育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还容易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进程,着力打造形成一个更系统、更科学、更高效的优秀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