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浅析大数据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非遗”)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中国在该方面的起步比较晚,如何在大数据的助力下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也变得尤为重要。
-
“双创”背景下高校“非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为例 2020-06-01
双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都是"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重点内容。高校在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脉,以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手段不断完善拓展"非遗"的表现空间,从而增强"非遗"的生命力。文章通过总结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教学实践,对照辽宁省"非遗"人才培养现状,探索"双创"背景下高校"非遗"教育发展的可行性规律,以期为向社会输送合格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遵循的理论依据。
-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儿童美育数字化传承研究 2020-06-01
河南是非遗大省,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了解,普查保护不是目的,必须传承才能使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信息化技术的革命也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儿童美育化传承带来更广阔的发展思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了更多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和互动方式的可能性,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儿童美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当下儿童美育教育理论内涵的深化与提升,而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拯救作用。
-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新编川剧研究 2020-06-01
川剧是经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剧种。川剧之所以需要“国家级”保护,是因为原本剧本甚丰、观众极多、影响巨大的川剧如今日渐式微。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大力保护以川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就是在守护我们民族文化之根。本文基于非遗保护视角,浅析川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新编川剧对传统川剧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此次研究,探寻新编川剧的创作方法,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保护工作创新思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式传播路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被誉为历史社会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和关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非遗”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让非遗流行起来 2020-06-01
从2005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我国的非遗事业已走过13年的时间,现审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了1372项,其中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在《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两部清宫剧中展现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让很多年轻人了解非遗、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匠心。可以说,非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DNA,更是我们的根与魂。
-
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价值研究 2020-06-01
纪录片是信息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但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保护和传播的要求,并且它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叙事和视听艺术的结合,能够完整的记录和传播非遗文化与民俗技艺。通过纪录片这一有效的载体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非遗的保护工作初见成效。文章以淮阳县太昊陵庙会和“泥泥狗”为对象,就如何更好地发挥纪录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提出建议。
-
陕西省省级非遗项目的旅游响应研究 2020-06-01
研究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以非物质文化资源为精髓的陕西省品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次研究主要探索了非遗与区域经济和旅游间的响应关系,研究发现省级非遗的申报成果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发展水平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