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体展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博物馆的重要展示内容。近年来,活态展示成为博物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尝试以广西民族博物馆“非遗天天见”项目为例,探析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的特点、主要困境及解决途径。
-
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纪录工作初谈 2020-06-01
2015年,文化部启动300名年满70周岁以上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希望通过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记录他们所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2016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出台,在此之前,我县便摸着石头过河,记录了大量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展示及生活状态,总共拍摄磁带365盘,刻录DVD光碟426张,转化数据文件近3000G,音频资料50G,图片文字资料500G。2016年之后,中心又按照新标准投入到抢救性记录工作中,并将这项工作常态化立体化,深入到长阳各项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之中。
-
蓝田“绝活” ——水会音乐 2020-06-01
非遗是祖先的智慧,是民族的记忆,是文化的传承,是活着的宝藏。今天,小编带您走进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邓印海的世界里,为您讲述他30多年来鲜为人知的非遗故事。蓝田水会音乐源于隋,盛于唐,是唐代宫廷音乐传至民间后,经和民间音乐融合后演绎成的一种地方特色的民间乐种,带有浓厚的唐代民族传统音乐风格,是千余年来流传在普化镇一带专门用于佛事、善事、祭祀水陆道
-
非遗传播视角下的媒体功能探索 2020-06-01
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非遗传播的现状,对当下传播媒体的局限性进行分析,继而从媒体的特性入手,对其在非遗传播中的定位与功能进行探索。
-
非遗视角下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建议 2020-06-01
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至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实施,已进入十五个年头,完成了采集的阶段性工作。随着2005年世界非遗项目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的成功申遗,到第十二届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的惊艳亮相,"非遗"一词使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大众的视野中慢慢从陌生转变为熟悉,并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以保护少数民族申遗项目为题的音乐学理论研究,也呈现出日趋活跃、成果丰硕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如同其他非遗项目一样,少数民族音乐在非遗的介入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抢救性保护,但同时在十余年的保护工作的进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拓展传承途径,强化保护内涵;2.拓宽多维视角,探索多层结构;3.问题的存在及解决的方法。本文围绕以上有关少数民族音乐非遗保护理论研究的状况进行展开。
-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策略研究——以端午节为例 2020-06-01
十九大上,我国提出"用‘互联网+’激活非遗传承发展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描述为"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已经被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本文以端午节为例,首先介绍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分析了以端午节为代表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并在研究其发展局限性的基础上,给出一些改进建议,希望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有所帮助。
-
竹里林间的艺术实践 2020-06-01
竹艺村位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所在地崇州市道明镇,五位竹编非遗传承人在这里居住、生活,传统的竹编手艺在这里代代传承。但同国内大多数"非遗"一样,道明竹编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改变,源自于一座叫作"竹里"的建筑空间的诞生。"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这是陆游在造访道明镇的白塔禅院时写下的诗句,也成为"竹里"设计的灵感来源。
-
《延禧攻略》中的非遗宝典 2020-06-01
清宫戏《延禧攻略》火热点燃暑期档荧幕,难得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跟着蹭了一把热度,进入广大观众的视野。该剧让人们津津乐道的,除了女主角魏璎珞大快人心的复仇及晋升攻略、精致考究的道具服饰,还有编剧匠心营造的一幅幅精妙绝伦的非遗画卷,昆曲、宣纸、缂丝、绒花、香云纱、打树花……都被精巧地囊括进每一帧镜头里,完美镶嵌于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