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新闻(2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学术交流(16)
非遗资讯(5)
政策法规(4)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仪陇居民对南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情况调查 2020-06-01

    目的:调查南充市仪陇县城乡居民对南充非物质文化的了解情况。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仪陇县城乡居民展开调查。结果:被调查者对南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较差。66.8%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但是不了解;20.6%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比较了解;但有12.6%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没有听说过。 结论:仪陇县城乡居民普遍对南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差,缺乏宣传,有关“非遗”的活动极少,保护面临的问题多样性。在我国悠久历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国民精神、历史生活、传统文化的载体与延续。因此我们需要对其有效合理的保护与开发,使其能够在当代继续繁荣发展并可以传承下去。

  • 不让花边断了线——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传承“非遗”常熟花边的实践尝试 2020-06-01

    常熟花边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和精湛的刺绣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作名录,产品曾经出口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技艺已濒临失传。

  • 试析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本地幼儿园课程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是本地区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优秀资源,也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人文化、综合化的切入点。徐州地区幼儿园“非遗课程”的开发,应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以及培养幼儿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为目标;其内容的选择宜从架构经典模块、甄选合适内容、改造创生课程资源三方面循序渐进的进行;课程的实施路径可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主题活动中、区角活动中和游戏活动中。

  • 基于GIS的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20-06-01

    为了解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湘江文化圈中104个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文化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聚合型空间分布,集中在江永县、宜章县、炎陵县、浏阳市4个县市。形成了3个高级密度圈,分别是长株潭核心圈、炎陵—茶陵核心圈、南岳核心圈,以及3个次级密度圈。研究发现该文化圈体育非遗具有丰富性、二元性和兼容性等特征,其空间分布与水文、传统村落和宗祠寺庙的分布存在着相关性。

  • 消费社会学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基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个案研究 2020-06-01

    本文从消费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需要、认同与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消费满足需要,需要促进消费,同时,消费表达认同,认同决定消费”的分析框架,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研究个案,对其需要、认同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人们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统认同已经消失或被取代,但对其非遗价值的认同却在强化。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要注重对其“需要”环境和“认同”环境进行分析,尤其要注重塑造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

  • 《传承与创新——广州珐琅进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2020-06-01

    我们学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挖掘珐琅彩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出校本教材《广州珐琅》系列课程,并从《广州珐琅》特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把广州珐琅这一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在广州珐琅工艺制作学习体验中,将"非遗"普及化、大众化,培养孩子们从小对于"非遗"的认知和喜爱,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向传统学习,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

  • 一个花粿,一份深情 2020-06-01

    清明节做花粿是诸暨的地方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美好祝愿。虽然世界和人们的观念都在迅速变化,可人们的心里,一份牵挂从未改变。清明节前夕,老师带我们来到次坞镇古祠堂,让90多岁的"非遗"传承人俞春罗奶奶教我们做花粿。奶奶的绝活开始了!只见她先从白色的大米粉团里抓来一小团米粉,熟练地

  • 奇妙芯子艺术在章丘 2020-06-01

    章丘芯子是一种集“杂技之惊险、秧歌之情韵、舞蹈之美感”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有270多年历史。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春节,属于章丘芯子队的表演时刻。成年演员抬着铁制的“芯子架”串起花步,芯童站于其上,扮演各种角色,或舞动,或倒立,或翻跟头,既惊险又优美,让围观市民领略到非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