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新闻(2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学术交流(16)
非遗资讯(5)
政策法规(4)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传承+创新,可拉动千亿级市场 2020-06-01

    从高大上的收藏品、民俗展演到路边摊的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是一块金字招牌,彰显着“遗产”的稀缺性,成为各地企业和资本眼中的金矿,并试图用商业手段进行一场救赎。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出博物馆,借助互联网,衍生创意设计,从展览品变成消费品;告别手工作坊的“自娱自乐”,朝着产业化、品牌化的模式过渡。保守估计,非遗市场化在传承与创新的摇摆、平衡间,非遗拉动的是一个千亿级市场。从高大上的收藏品、民俗展演到路边摊的工艺品,“非

  • 非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念和方法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也是如火如荼,而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则正是这项产业中的主力军。因此有必要对该类产品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探讨,使产品获得市场认可的同时,成为新的非遗传承者,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 技术创新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兼论我国数字博物馆的发展 2020-06-01

    近几年,国内的数字博物馆发展势头迅猛,众多数字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建立起来。而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正需要这样一个数字化平台,三校者的结合可谓势在必行。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博物馆的结合状况,首先,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在内容、形式上都做到精雕细琢,使参观者初次见到便留下深刻印象。第三校,非遗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人员应注重对相关信息的更新,努力拓宽接收信息的渠道并保证其畅通。第三,非遗数字博物馆乃至所有的数字博物馆都需要进行统一领导,其运营管理也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第四,政府方面要长期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 探究新形式下如何构建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模式 2020-06-01

    做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不仅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有助于国内外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做好新形势下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模式的构建,将对新时期国内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 葛渔城·重阁会 2020-06-01

    国家级非遗葛渔城重阁会在201 7年12月29日晚亮相国家大剧院,参演了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人民献上节日的祝福。荣景玉:中共党员、退伍军人,现年40岁,廊坊市葛渔城重阁会会长,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廊坊市景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人董事长。2006年河北省授予“省级非遗”单位,2008年中宣部再次命名葛渔城重阁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 非遗保护 需要"活的原生态" 2020-06-01

    从2013年开始,我用了近3年的时间寻访了济南85个古村落,了解了很多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心里每每生出很多思考和感慨。思考的结果,觉得对于非遗保护来说,“活的原生态”才是最好的保护——道理很简单,一个非遗项目,一旦成为生活中不再需要的刻意表演,就会失去活力;就像一幢村里的老建筑,一旦无人居住,就会迅速衰朽。“活的原生态”,首要的意思是保持非遗项目本身在其原生环境中的生命力。比如,在柳埠有一个“黄

  • 浅析荆州花鼓戏的传承——采访国家一级演员孙世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20-06-01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荆州花鼓戏孙世安项目前期工作会议在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湖北省潜江市)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是在国家文化部非遗司指导下展开的国家级工程,是采用录像、录音、摄影等方式进行的关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文献建设和档案保存工作,以抢救为主,兼顾研究与传播的需要.经过省非遗保护中心与项目执行单位以及项目保护单位等多方的沟通和协商,针对荆州花鼓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世安的抢救性记录工作拟于2017年下半年启动[1].本文将荆州花鼓戏的传承作为观察点,以孙世安老师的"抢救计划"作为抓手,以荆州花鼓戏的传承情况分析当今文化传承现状.

  • 非遗手工艺的当代创新转化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蕴含着中国文化的视觉基因和审美意境。非遗来源于日常生活,更应当回归于当代生活。如何帮助非遗手工艺重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近年来引起多方关注的问题。新物种:非遗手工艺是一个生命体非遗手工艺在唐宋时期是国家核心的文化生产力之一,丝绸、瓷器、金银饰品等大量出口国外,建筑和字画影响了整个亚洲。当时供宫廷使用的非遗手工艺器物就是今天所谓的"高级定制",极尽华贵精美。而民间使用的手工艺生活器物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生活的智慧和地域审美特征,经过时间的考验被保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