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浅谈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这些非遗从古至今都是从人民群众中诞生的,最终也必然会在人民群众中继承发展下来.群众文化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让群众文化工作助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希望以此为群众文化工作找到新的起点.
-
试论时代转折中的非遗传承与传统复兴 2020-06-01
近年来由于我国文化传承机制不健全,再加上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等因素,导致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方面,出现了很多迫切性问题。如何改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传承的问题,本文将进行建设性的探讨和研究。将 当今我国非遗传承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在一起,找出造成这种困局的真正原因。结合时代背景,开发发展机遇,讨 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实用的方法,更好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下去。
-
“非遗”进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以延安大学《陕北说书》课程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活态文化基因,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目前,延安大学陕北说书进课堂涉及的课程主要有:陕北说书概论、陕北民间说唱文学和口头诗学与陕北说书研究等。为了更好地推进陕北说书进课堂活动,教学人员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细化教学内容、重视教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完善PPT课件。陕北说书进课堂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非遗"保护,也是高等教育创新文化传承模式、凝练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
中国非遗“走出去”的可行性及实现路径探析 ——以四川崇州道明镇的“道明竹编”为例 2020-06-01
道明竹编作为体现中国文化自信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非遗"走出国门,可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竹编自身优势劣势,再结合国外市场分析,就能挖掘出道明竹编本身具有的潜在的艺术商业价值。经过对国外平台的多重考察和整理数据研究,就"走出去"这一发展道路提出一些可行性及实现路径。道明竹编是千百年来心灵手巧的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让其在国内外都大放异彩,在国外的互联网长河中添上新的篇章。
-
基于SOLOMO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推送传播模式研究 2020-06-01
通过引入信息互动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更广泛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提高大众对非遗的认识和兴趣,促进非遗发展。依据SOLOMO理论,首先通过对非遗所包含的信息属性分析研究,将非遗信息分类整理,再对用户行为、习惯偏好、文化程度、专业属性等分析研究,结合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推送给用户感兴趣的非遗信息,在信息互动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的促进下提高非遗的传播效率。将非遗信息按照不同的种类与用户生活中的日常活动相结合,依据用户的喜好进行信息推送,在增加信息互动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的基础上,增强非遗的推送吸引力让非遗能够系统化地进行传播。
-
非遗文化资源的再设计与利用研究 2020-06-01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逐渐脱离主流审美,面临存续危机。探寻非遗再设计与利用的新形式,分析目前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局限与不足,结合当下时代需求,论述如何采用现代技术实现对非遗的创新设计,弥补传统方式在其发展与开发方面不足。本文提出通过建立非遗城市名片、开展非遗文化体验中心、创建非遗衍生产品等方式,在再设计与利用中将非遗产文化精髓与现代创意及生活美学相结合,促使非遗持续的发展与传承。
-
浅析“非遗”新生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农耕社会的生产劳作,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让“非遗”的生存土壤不复从前,所以需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当今社会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之路。属于“非遗”的蜡染技艺同样也面临着发展困境,以有“蜡染之乡”美誉的凤凰县为例,分析当地蜡染名人作为,期以对蜡染发展有所助益。
-
基于云计算的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实践——以草木染为例 2020-06-01
数字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手段和趋势。基于云计算的非遗资源共享平台能从效率上极大的推动非遗的数字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