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非遗传播与传承路径研究 ——以沁阳《神农传说》为例 2020-06-01
在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沁阳《神农传说》的传播与传承方式,效果不佳。文章基于对《神农传说》传播与传承意义与现状的分析提出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与传承沁阳《神农传说》,要运用纪录片、微课、MTV、广播剧、短视频、系列推送、主题直播等新媒体方式,唤起大众的非遗保护意识,强化爱国意识,让《神农传说》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共同体*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适应人类非遗保护需要而兴起的。非遗学的独立,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既要有自觉地案例研究,更要有系统地理论探索,而这一切都有赖非遗学科共同体来实现。非遗学科共同体是指基于明确学科归属和学科意识而建立的契约性共同体,是由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研究具有强烈、持续的责任感和学科指向的传承人、保护者和研究者组成的群体。当前,构建非遗学科共同体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在实践上既要坚持客观性、独立性原则,又要突出学科理念和学科体制上的独立。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德州跑驴”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德州跑驴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州民间传统舞蹈,于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秧歌表演相契合,"跑驴"在德州地区传统深厚,也深受人民喜爱。目前德州跑驴对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尚待改进。例如非遗传承面临无后人传承困境,"德州跑驴"高技巧性动作难以传承与延续,对"跑驴"文化的研究不足等。本文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以德州跑驴产生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对"德州跑驴"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有利于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
主持人语 2020-06-01
2018年12月8-9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组织召开了"‘一带一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13位外国专家和27位国内学者,分享了各国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一般简称为"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方面的举措、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本专栏的四篇论文中有三篇来自此次会议。其中国际著名非遗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前主任爱川纪子女士(Noriko Aikawa-Faure)的论文是她在此次大会上所做的主旨发言。她从发
-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刍议 2020-06-01
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持人类文化创造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和发展的目的;坚持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原则;活化利用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手段。贵州是非遗资源大省,正逐步向非遗保护强省迈进。贵州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实践已步入全国前列,逐渐形成了非遗保护和发展的"贵州模式"。该研究可为当下的非遗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更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贵州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
-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路径研究 ——以“津派花丝镶嵌技艺”为例 2020-06-01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的建档保护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对天津市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派花丝镶嵌技艺"的现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田野调查并进行了SWOT分析,发现其在传承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建档原则、范围、保护策略进行论述,以期能为非遗建档和教学传承保护提供路线参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 2020-06-01
云南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深入了解这些"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保护与传承现状,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在这一背景下,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在全面了解云南省临沧市"非遗"传承人群体生存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策略,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
非遗传承视野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2020-06-0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开展的流程进行分析可知,群众文化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重视群众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落实非遗传承工作做好铺垫.在现代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条件下,群众文化与非遗传承的关系愈发紧密.要想促进非遗传承工作顺利进行,就要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重点分析非遗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开展群众文化创新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等几个方面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