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 条数据
-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分布特征研究① 2020-06-01
近些年,国家对于体育非遗保护日渐重视,普查工作越加完善,体育非遗档案的管理也越加严谨。我国体育非遗文化是历史中的一笔重要财富。因此,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地理分布呈现东多西少、而北部较为集中,南部则分布较为广泛的分布特征,表明不同的地理特征会影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圈的分布密度主要与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具有相关性,主要表现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其数量和保存度均高于经济落后地区。
-
羌族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性别文化特征透析 2020-06-01
本文以羌族具有代表性的四种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羊皮鼓舞、莎朗、羌笛、羌族口弦为例,解读羌族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别文化特征,并分析其传承实践中形成性别差异的原因。文章认为,非遗文化传承在新时期面临男多女少、后继乏人等问题,适当打破传承体系的性别禁忌,是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
中国游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点以及文化特征研究 2020-06-01
基于GIS技术对我国游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以上)进行研究,指出我国游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分布特点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集中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吉林等省份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有着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征。核密度分析得出五大游戏类非遗核心圈,并通过文化锋面理论剖析了东北核心圈、河西走廊核心圈、云贵高原核心圈、阿勒泰-阿克苏核心圈以及江南地区核心圈的地理文化特征。
-
非遗视域下陕甘川毗邻区号子的艺术特征与生存路径 ——以甘肃“两当号子”与“陕南号子”为例 2020-06-01
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两当县以"号子"闻名,而与之毗邻的陕西南部地区也有深入人心的"陕南号子"。虽然这两类号子共处于长江上游文化区域,先后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两地语言、文化、地理、地貌等因素之不同导致了两种号子在唱腔及其艺术特征上有较大差异。文章从源流、艺术特征、融合和保护传承四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旨在弘扬优秀非遗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认识、喜爱非遗,让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特征及其人地关系响应机制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基于地理学的视角,对河北省14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类型结构、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通过GIS空间分析对河北省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人地关系响应机制.研究表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上以传统戏剧、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及杂技与竞技类居多.在形成时间上,多集中在明清、民国时期.在空间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分布差异性,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南地区,东部及北部地区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区域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晶,是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印记.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政府重视程度、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
“非遗”贴布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应用比较分析 ——以阳新布贴和青森碎布为例 2020-06-01
非遗传统技艺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技艺承袭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湖北省阳新布贴和日本青森碎布的五个方面分析其审美特色与文化内涵,展示了中日"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从另一个角度传达了传统非遗艺术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和创新的紧迫性
-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现状研究 2020-06-01
随着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近年来,国内各界更加重视非遗的保护利用,建立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简称“非遗馆”)[1]。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非遗展示利用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在一个空间里,能够整体系统地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貌,在非遗展示利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文章主要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对于非遗展示利用的重要性以及现阶段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存在类型、展示方式、建筑特征等问题,可以为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经验。
-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流变 2020-06-01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代化的流变中被迫开始改变。旗袍、汉字书法、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时代一同进步的同时,也吸纳现代化的因子,逐渐形成现代化的意识,并具有现代化的某些特征。非遗的现代化流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审美特征的现代化和传播方式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