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74 条数据
-
“非遗”传承视角下幼教机构特色课程的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印记,是宝贵的艺术技艺与文化符号。优秀的"非遗"文化资源应该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延续,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为了更好地把握幼教机构开设"非遗"特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了在幼教机构开设形式多样"非遗"课程的可实施性,提出了构建非遗教育传承体系的对策与建议,从根本上建立起"非遗"的再生机制,使幼教机构成为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平台。
-
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产业化的创新路径 ——以山东省东明粮画为例 2020-06-01
乡村是我国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地。非遗产业化以乡村非遗为基础性资源,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农村文化繁荣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剖析东明粮画产业化的创新实践,提出乡村非遗产业化可以采用"乡村能人+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发展模式;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提出需要从重视非遗保护、培育乡村能人、夯实产业链基础、打造非遗品牌以及完善扶持政策五个方面入手进行路径创新。
-
湛江城市名片中非遗特色的传播原则 2020-06-01
湛江市具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非常高,因此湛江市完全可以从其非遗特色项目出发,探究出湛江市城市名片的文化传播之路。基于此,文章以湛江城市名片中非遗特色的传播原则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整理概括了湛江城市名片中非遗特色的种类和内容;进而从保护性开发、本真性传承、整体性保护、独特性开发这几个方面分析了湛江城市名片中非遗特色的传播原则,以期湛江市相关部门在传播城市特色非遗名录的过程中,能够坚守原则、把握规律,让当地非遗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传播。
-
面向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2020-06-01
文章通过对黄河沿线9省的代表性图书馆在保护和传播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黄河非遗")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对黄河非遗的重视度不够、馆藏资源建设方式单一和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重视各地方黄河非遗文献的收集、加强馆藏非遗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增加黄河非遗馆藏资源建设的新形式等对策,并进一步具体确定黄河非遗相关文创产品开发与发展目标,以使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在保护和传播黄河非遗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我国黄河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宣传,为我国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播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
基于非遗保护的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馆藏建设研究 2020-06-01
分析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资源建设的意义,探讨了公共图书馆构建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资源体系的主要阶段以及主体内容,从深度整合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创新特色资源的汇集方式、开展数据库标准化建设以及加快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共享共建4个角度,提出了完善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非遗馆藏资源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
陈官短穗花鼓文化内涵及非遗保护探析 2020-06-01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陈官短穗花鼓作为山东省东营市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凭借自身魅力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从短穗花鼓的产生背景、鼓艺特色、传承保护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陈官短穗花鼓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保护的途径,挖掘陈官短穗花鼓的文化价值,以期为弘扬传统文化和非遗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
河北非遗手工艺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0-06-01
传统工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实用价值,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规划纲要》关于"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精神中已有充分体现。与其同期,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不仅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当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河北非遗手工艺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命题。本课题研究是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两大振兴"发表的重要观点为启示,以河北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为着力点,以非遗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探寻河北非遗手工艺保护、特色、队伍、创新等方面路径及对策为目的,力求为河北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支持。
-
高职院校图书馆非遗特色资源建设实践与探索∗ ——以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传承遗产,对其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以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介绍其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的探索实践,包括在建设过硬非遗研究团队、选择重点特色课题、建立地域非遗文献展区、开展丰富多彩专题活动、创建数字化特色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