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3 条数据
-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 ——以广州市荔枝湾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0-06-01
以荔枝湾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系列的实地考察、调查走访、查阅地方志、文献等相关材料,论述了街区通过运用整治改善、适度整修、保护周边环境、打造观光坐标等方法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保护和更新;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区、非遗传承基地、展演舞台、民间艺术节、引入VR等现代科技体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活化。街区不仅符合"点、线、面"的保护与利用策略,还提升了公众的参与程度和文化旅游的品质,给城市更新、地方营造、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示范。同时还需进一步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结合,提高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动性,才是地方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最可靠的途径。
-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与市场策略研究 2020-06-01
新媒体大发展日臻成熟完善,伴随着互联网、数字移动媒体的广泛使用,传统的非遗保护以及传承方式需要顺应时代变化进行创新与发展。新媒体时代应该利用网络资源,使用数字化手段更高效更持续地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并且进行广泛有效地传播。非遗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的跨界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保护、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的必由之路。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进行数字化传播以及市场策略进行了探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环境的共生保护研究 ——以贾家庄村为例 2020-06-01
本文通过对以三皇庙会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生存的建筑环境贾家庄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分析研究了在贾家庄村落环境中三皇庙会与其建筑环境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总结出传统村落非遗与建筑环境共生保护的方法。
-
《乡里乡亲》创作与楚剧“非遗”的活态传承保护 2020-06-01
楚剧自2006年登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生存环境由纯粹企业性质直接推向市场,转向以保护与传承为主,逐步从个体技艺传承到剧团创作与演出等多个层面推进。大批楚剧民间剧团的兴起,多层面的观众涌入剧场等现象,虽无法与昔日戏曲繁荣时的红火同日而语,但楚剧专业剧团在"好戏不多,烂戏不少"的现实环境下,依然有较为成功剧目创作项目,将楚剧"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处置得恰如其分,则是可喜的进步。
-
非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0-06-01
赣鄱大地历经岁月的更迭与文化的传承,积淀了众多底蕴丰厚、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它们是赣鄱儿女共同的记忆和历史魂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努力保护非遗的原生环境,引导非遗传承人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一项项非遗“活”起来。
-
动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用与传播 2020-06-01
现代化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危机。作为在几千年旧社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非遗面临着被新文化方式取代的风险,仅仅依赖其文化系统自身的力量很难为继,需要从外部环境中找到新的补救措施。动画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因具有开放性、民间性、多样性、包容性的特点以及强大的文化宣传能力,能够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方法和途径,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义务和责任。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重构与适应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生态是指非遗文化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系统,而文化生态环境则是指主体进行文化的创作与传播等各项活动所需依存的环境和条件。国内外针对文化生态应用到非遗保护的研究工作多集中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或使用生态学的概念及理论研究非遗保护,研究不同非遗文化生态环境的内容较少。刘锡诚在《传承与传承人论》一文中认为,非遗是一种变化的文化,其形态以及内涵像水一样,不会停留在一个点上,而是会随着时间流逝发生“嬗变”。孙传明和刘梦
-
漫谈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国家开展非遗项目抢救和保护工作已十五年,潍坊是全国第九个传统文化保护区,中国民俗保护区集中在少数民族聚居市区,这是政府与民众集体保护意识提升的成果。文章从潍坊非遗手工技艺、民俗活动,非遗传承人和生态环境、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对非遗的展望等方面漫谈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