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8)

共检索到 8 条数据

  • 精准扶贫视域下重庆荣昌陶的复兴路径 2020-06-01

    目的探究荣昌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DE导向下,如何聚合陶产业的利益相关者,驱动荣昌陶艺术和经济的双重引擎价值功能,实现陶产业的复兴和繁荣。方法通过分析荣昌陶的人文艺术价值,参照国内陶瓷产业发展高地放弃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路线,借鉴三重螺旋理论基础衍生出的四重螺旋模式,从产学研的角度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功能。结论单向度的产业主导及工业陶的定位,为荣昌陶的复兴之路蒙上阴影,行政主导的唯经济论不利于非遗项目的恢复和发展,只有聚焦艺术陶和营造陶文化艺术的生态环境,才有利于荣昌陶的发展。

  •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研究 2020-06-01

    本文主要是对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生态环境,传承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营造非遗的适应生态环境是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基础。大力倡导和传播传统文化,培养和积累非遗的广大受众,是扩展非遗生存空间的有效方法

  • 文化生态视域下非遗社会传承与发展路径 ——以电影《百鸟朝凤》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文化自信"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百鸟朝凤》作为一部非遗影片,从艺术角度真实再现了当下非遗的现实困境,展示了非遗的生存背景,指明了非遗衰败的原因在于生态环境变化。文化生态理论所强调的文化与环境双向互动、文化多样性,为非遗的社会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应在坚守核心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转化,建设生态保护区,提高社会群众的非遗理解力,构造非遗的外部社会环境,内外共筑新时代非遗文化生态。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重构与适应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生态是指非遗文化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系统,而文化生态环境则是指主体进行文化的创作与传播等各项活动所需依存的环境和条件。国内外针对文化生态应用到非遗保护的研究工作多集中在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或使用生态学的概念及理论研究非遗保护,研究不同非遗文化生态环境的内容较少。刘锡诚在《传承与传承人论》一文中认为,非遗是一种变化的文化,其形态以及内涵像水一样,不会停留在一个点上,而是会随着时间流逝发生“嬗变”。孙传明和刘梦

  • 漫谈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国家开展非遗项目抢救和保护工作已十五年,潍坊是全国第九个传统文化保护区,中国民俗保护区集中在少数民族聚居市区,这是政府与民众集体保护意识提升的成果。文章从潍坊非遗手工技艺、民俗活动,非遗传承人和生态环境、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对非遗的展望等方面漫谈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选择中药材种植苗应谨防上当 2021-08-26

    选择中药材种植苗应谨防上当

  • 中国万载:江南有机农业第一县 2021-08-26

    中国万载:江南有机农业第一县

  • 万载有机农业产业化之路 2021-08-26

    万载有机农业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