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3 条数据
-
系统论视域下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2020-06-01
赣南是全国最大的客家聚居地,也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建设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对赣南客家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的新鲜尝试,与系统论的基本理念高度契合。文化生态保护区是由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子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子系统和社会支持子系统。优化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系统运行机制,必须做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文化生态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历史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
-
非遗视野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文化生态学研究 2020-06-01
临县伞头秧歌是广泛流传在山西临县、柳林、方山等吕梁地区的民间歌舞形式,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受到普遍关注。而当下临县伞头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着危机,亟需保护。因此,本文从非遗的视角出发,对作为非遗的临县伞头秧歌进行文化生态学研究,揭示文化生态对其源起和发展的影响,为当下临县伞头秧歌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可行的策略和路径。
-
基于生态理念的汴绣非遗文化产品设计 2020-06-01
设计说明以汴绣图案设计为出发点,基于和谐自然的生态理念,创新设计出清新自然的林草植物、富有生命感的花鸟鱼虫形态。白鹿在树林间穿梭,燕子在枝头上飞翔,天鹅在水草中嬉戏,鱼儿在落花下追逐,再搭配明亮典雅的色彩,与简洁实用的现代设计理念相呼应,富有亮点元素艺术之美,可制作成装饰餐盘、扇面、旅游纪念品等。实现了非遗产品的活化传承,体现出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为现代生活增添装饰美感,提高大众审美情趣,并增加对非遗文化的深层次理解。汴绣艺术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河南开封汴绣艺术是黄
-
永定客家土楼楹联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基于生态理念的视角 2020-06-01
永定土楼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居住文化,反映了客家先民朴素的自然观和环境观,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永定客家土楼楹联也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定客家土楼楹联不仅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客家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生态理念的视角,挖掘永定客家土楼楹联中的人文和谐、精神和谐等文化底蕴,发挥资源优势,营造集生态、旅游、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大环境,培养非遗传承的生力军,壮大非遗传承的队伍,制订村规乡约等,以利于永定客家土楼楹联的保护与传承。
-
生态美学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从翻山铰子说开去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具有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系统工程,"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翻山铰子是从我国古代巴文化区域内传承发展而来的一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于2008年6月7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生态美学为研究视角,从原始舞蹈翻山铰子的传承与发展说开去,试图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寻求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当代我国生态博物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刍议 2020-06-01
文章立足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阐述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的突出特征和非遗保护的相关原则,针对生态博物馆内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提出明确的建馆定位,理顺体制和机制等一系列有效的工作路径。
-
非遗传承创新:构建我国非遗文化传承生态系统 2020-06-01
为了研究如何在新时代创新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本文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语境下,梳理当前非遗文化传承中的一些创新探索实践,分析创新传承的若干新思维、新路径和新载体,研究构建我国非遗文化传承生态系统,推动传统与现实相融相通,全面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我国非遗文化创新传承需要社会相关方面顺应时代的新要求、社会的新需求和文化的新趋势,在"融入"中实现鲜活有效的保护和创新性发展。
-
基于教育精准扶贫的侗锦生态文化保护区构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世代相传,与各民族人民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流变文化遗产。因此,开展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等产学研活动,培养非遗文化创新创意人才,才是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和教育精准扶贫可持续、可复制的有效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