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9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93)

共检索到 93 条数据

  • 非遗视角下的生态语保与语保效率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一定程度上是要保护其赖以存的语言。本篇文章探讨了生态语保的内涵和外延,以明确揭示语保的本质、未来走向和具体意义。提出语保的本质在于语言的生态保护,即不仅仅要收集、保存和保护语言数据,而且要保持自然语言的活性,不能眼睁睁地看到一些语言在保护中消亡;不仅要保护尽量完整的语言材料,更要保护语言说话个体及其群体和种群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还要保持说话个体、族群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由此,在未来非遗保护和语保的发展方向上,要关注自身发展的生态性,使得非遗语保朝向生态化、网络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 论文化生态视域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策略 2020-06-01

    城市文化生态是鲜活的且具有历史性的系统,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轨迹及其在当下城市文化中的生存状态,都与城市特定的文化生态紧密关联。从文化生态视野出发,不仅可以更清晰地梳理"非遗"历史发展脉络,而且可以更全面、更科学地审视当下"非遗"保护的理念与策略。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非遗旅游外宣英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现世界文明的演进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而非遗旅游是非遗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文化独有的艺术魅力,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义。生态翻译学理论对维护世界各国文化多样性有巨大作用,因此本文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典型的非遗旅游外宣英译文本进行研究,体现翻译的中度干扰对文化生态的价值,以期提升译文的可读性,增强非遗旅游外宣的效果,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进而讲好中国故事。

  • 精准扶贫视域下重庆荣昌陶的复兴路径 2020-06-01

    目的探究荣昌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DE导向下,如何聚合陶产业的利益相关者,驱动荣昌陶艺术和经济的双重引擎价值功能,实现陶产业的复兴和繁荣。方法通过分析荣昌陶的人文艺术价值,参照国内陶瓷产业发展高地放弃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路线,借鉴三重螺旋理论基础衍生出的四重螺旋模式,从产学研的角度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功能。结论单向度的产业主导及工业陶的定位,为荣昌陶的复兴之路蒙上阴影,行政主导的唯经济论不利于非遗项目的恢复和发展,只有聚焦艺术陶和营造陶文化艺术的生态环境,才有利于荣昌陶的发展。

  •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东营市吕剧非遗传承现状及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目前东营市吕剧非遗传承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现状来看,吕剧非遗传承人的生存发展举步维艰,而影响吕剧非遗传承人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文化、经济以及吕剧人才自身成长规律的制约等。东营市应加强整理和研究非遗传承人艺术作品和文献资料、创新吕剧艺术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途径和模式、落实好扶持传承人的政策等,强化对吕剧非遗传承事业的保护。

  • 调试与创新:生态人类学视域下的湘西州非遗活态传承与持续发展 2020-06-01

    生态人类学视域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适应文化生态的变迁,并进行着新的传承与发展。湘西州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既要遵循当前非遗保护的一般性原则,更需立足区域文化生态变迁这一大的文化背景。通过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强化对文化生态变迁过程的研究、发挥非遗新的社会功能、培育新的传承群体、激发非遗持有者新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等措施来改善湘西州非遗与所处文化生态的再适应,实现生态人类学视域下湘西州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

  • 文化生态视域下非遗社会传承与发展路径 ——以电影《百鸟朝凤》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文化自信"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百鸟朝凤》作为一部非遗影片,从艺术角度真实再现了当下非遗的现实困境,展示了非遗的生存背景,指明了非遗衰败的原因在于生态环境变化。文化生态理论所强调的文化与环境双向互动、文化多样性,为非遗的社会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应在坚守核心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转化,建设生态保护区,提高社会群众的非遗理解力,构造非遗的外部社会环境,内外共筑新时代非遗文化生态。

  • 我国传统文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再生——以浙江海宁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为例 2020-06-01

    随着国家从政策层面提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国内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传统文化修复与再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综合国内外文化生态学研究与实践,本文提出文化生态系统修复特点和理论框架。同时结合蚕桑丝织文化的现状特色和独特属性,提出蚕桑丝织文化生态系统修复的技术路线。蚕桑丝织文化生态系统包括文化层面(精华)、社会层面(核心内容)、经济层面(产业)和空间层面(根植的环境载体)四个子系统。并进一步以浙江海宁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规划为例,通过文化生态修复技术路线,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蚕桑丝织产业活力提升、改善非遗传承人生活状况、营造非遗保护物质载体等方面,结合规划设计集中展开论述,旨在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借鉴参考的路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