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 条数据
-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保护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目前主要总结为抢救性、生产性和整体性,以及数字化和法制化保护几种。生活化保护的提出是相对于生产性保护方式而言,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表现形式在所依附的文化空间中,由持有主体基于日常生活所进行的自发与自觉的保护,以及传承客体对非遗项目了解认知后的认同与传承。生活化保护既是非遗项目传承主体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的真实反映,也是其表现形式或成果反馈并作用于相关社区、群体以及个人日常生活的过程。
-
“生活化”:朝鲜族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遗是体现各少数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少数民族非遗备受瞩目,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明显。但在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普遍面临生存环境萎缩、传承人青黄不接等结构性困境,而且在所谓的生产性保护中也出现了一些传承主体被边缘化、片面迎合市场需要、非遗的本真性被破坏等不良现象。如何让那些优秀的非遗在新的时代环境和土壤里找到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我国文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