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9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91)

共检索到 91 条数据

  • “侗寨·五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就需对其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探究。本文将对"侗寨·五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传承模式进行相应分析与研究。首先对"侗寨·五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发现包含"侗寨·五娘"在内的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增强社区的认同感,继而使非遗有了真正的"根";第二,充分发展学校文化育人功能,大力培养非遗人才;第三,非遗的发展还需要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的辅助,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 近20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发展 ——以手工艺类为考察对象 2020-06-01

    传承人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核心和关键,了解其社会身份和传习意愿,有助于厘清学术界关于传承人群的争议。经过近20年的努力,传承人群中涌现出"景漂""宜漂"等新面孔;传习方式从传统模式逐渐发展成混合模式,手工艺类代表性传承人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基本可以缓解。当前传承人群的传习意愿受经济因素、保守文化因素的影响,无法完全达到非遗事业发展的要求,传承人群研习培训提高了传承人群的传习意愿和传习水平。但是,对于研习培训可能伤及民间文化多样性的问题也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 “非遗”后艺术民族志书写及其社会想象 2020-06-01

    作为兼具文化与艺术双重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过“非遗”产生、申报、保护、发展等阶段后已然成为“他者”“自我”“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本,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呈现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成为社会想象对象。“非遗”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主要是从历史溯源、社会评价、建构再造、共同体形成等维度进行把握和阐释,多维视角中对“非遗”的社会阐释与社会构想成为“非遗”民族志书写的社会集体视角即社会想象,这种多维度的社会思考与把握也是解决我国“非遗”保护问题的文化视角和学术参考,其民族志的书写社会多角度的想象与阐释通过文本化策略得以实现。

  • 社会变迁视阈下非遗“活态传承”研究——以满族说部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社会变迁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传承"困境为研究视角,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满族说部作为研究个案。社会变迁使得发轫于传统满族"讲古"文化习俗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满族说部的演进形态,由氏族指定的传承人当场讲述转变为文字记载;敬祖、祭祖、颂祖的传统功能转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留存价值。在众多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中,家族与家庭结构分化、区域经济结构变迁、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现代化进程中"去地域化"的消解因素等,客观上造成了满族说部难以"活态传承"的困境。笔者提出"重建""再演"的双轨结合方式以达到满族说部"活态传承"的效果,"重建"是指满族说部传承人依旧俗规制保留拜师收徒、秘传说部记忆方法、教导氏族文化内涵,求"根"求"质"不求"量"的传承方式;"再演"是指保留满族说部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以普及和推广的表层形式扩大非特定文化圈的民众了解满族说部。

  • 社会创业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造血式发展与传承路径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虽与时俱进,却也面临诸多困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生存与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国家与政府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从社会创业视角出发,结合科学合理的社会创业理论,挖掘活态非遗的历史与社会价值,打破现有传统的只投入无产出的单一保护模式,打造科学、合理、有效的非遗生态保护圈,解决无产出、少产出的传统非遗文化发展问题,从而实现非遗的造血式保护与传承,最终解决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2020-06-01

    苏州文化沉淀深厚、表现形式多样,现存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的传统技艺、民间音乐等项目众多,而且在民间流传大量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文章提出当地职业院校可以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现代信息手段占领舆论阵地,深化有地方特色的学校文化内涵建设,在提高学生技能、文化修养的同时,推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路。

  • 社会导向视角下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多维路径研究 ——以陕西西路皮影弦板腔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瑰宝,在经济大环境及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的非遗开始面临着人才缺失、经费缺少、市场缺乏等困境。在社会导向视角下,以陕西西路皮影弦板腔为例,通过探究其线性发展路径及态势,从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多维角度探讨其创新传承的方式方法,得出非遗传承在原生内核、建设路径、发展理念三个方面创造性、创新性、凝聚性的特点,继而推动国内非遗的传承发展,有助于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战略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06-01

    不具备物质文化形态的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宝库的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正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纷纷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如何加大社会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如何以人才培育为导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职教育课堂,以及探索融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三个主题,借以引起全体社会成员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