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7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73)

共检索到 73 条数据

  •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构建——以佛山市为例 2020-06-01

    根据列斐伏尔和索亚的空间理论,构建了佛山市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类型,探讨武术非遗的多重存在与现实困境。目前佛山市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生存空间缩减、地位日益边缘化、价值认同错位等问题,据此提出相关建议:重构武术非遗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提升社会认同感,加强传承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凸显核心技艺和创新传承。

  • 天水雕漆手工作坊“再现”与“创新” 2020-06-01

    目前,国家大力支持的"非文化物质遗产保护"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生命力,但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同时,仍需进一步探讨使其能够真正达到"非遗保护"的创新策略。文章以探求天水雕漆"作坊式"创新模式传承为目的,通过文献搜集与实地调研对天水雕漆的技艺特色和技艺技法等研究,对天水雕漆作坊室内陈设及室内功能空间进行探讨以期达到优化工作环境,吸引顾客,对其历史技艺进行传承发展的目的。

  •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0-06-01

    本文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基本状态进行了描述,从人文环境、人口迁移、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别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布局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开发重点项目及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提出政策建议:充分发挥政府的保护职责;优先保护濒危项目,重点开发优势项目;合理规划非遗的空间布局。

  • 论非遗语境下的数字文化空间——以北川羌族自治县数字文化馆为例 2020-06-01

    文化空间作为近来学界讨论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不断丰富的基本定义外,其'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基本特点也在被不断地拓展和深入.在非遗的特定语境下,文化空间更多的是强调特定时间与空间中的多个相互关联的非遗本体的相互关联和密不可分.本文结合信息化社会下的文化传承方式,认为把非遗从单一传播保护向多元化传承、主动式创新转化,是目前非遗传承的首选方式;即采用数字化应用的手段,把非遗相关内容通过建立资源库等方式,创建新型数字文化空间,让非遗的文化空间场域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自媒体最终实现多元化的保护与传承.

  •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20-06-01

    以福建省成功申报的四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样本,从地理学视角,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值、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等方法和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分析福建省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非遗类型结构以传统技艺、民俗和传统戏剧类项目为主,曲艺、传统医药和民间文学类项目稀缺;福建省非遗整体上呈凝聚型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总体上沿海地区非遗分布密度高于内陆地区;民俗类和传统舞蹈类非遗空间分布差异最小,传统美术类、曲艺类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空间分布差异相对明显;非遗空间分布特征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政府对非遗传承的管理和评审制度的局限等因素有关。建议通过主题公园与观光生态园相结合、非遗传习基地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博物馆与非遗数字化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区参与相结合等模式,加强对福建省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0-06-01

    本文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基本状态进行了描述,从人文环境、人口迁移、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别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布局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开发重点项目及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提出政策建议:充分发挥政府的保护职责;优先保护濒危项目,重点开发优势项目;合理规划非遗的空间布局.

  • 重返“生土”世界:生土建筑营造技艺的复兴与乡村振兴 2020-06-0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传统手工艺是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成为被认定的非遗,有些尚未被列入,但同样是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过重要作用,并以各种形式传承着,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河南新郑裴李岗村的生土建筑营造工艺就属于这种类型,未被列入保护名录,但事实上被当地人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并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大规模、系统化地应用。2018年初,政府聘请了专业的设计团队,再现裴李岗8000年前就存在的生土建筑群落,构建生土艺术景观群落,通过游客消费空间的加入,重塑了乡村空间,共同组成历史文化主导、游客深度体验的乡村场景。同时,政府主导、集体组织,村民积极参与以制陶、香包、剪纸、虎头鞋等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生产,增加了乡村的文化活力,丰富了游客参与的体验内容;媒体的推波助澜和受众的普遍认可,也增强了乡村的文化自信,进一步促进了乡村的全面振兴。

  •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法分析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市非遗类型齐全,以传统技艺类和民俗类为主;全市非遗呈集聚分布形态,东南多,西北少,从南向北逐渐递减,地区分布不均衡;太原市非遗集中分布两主核心区和一次核心区;不同类型的非遗分布重心不同,传统技艺类集聚分布最明显,民俗类次之。太原市非遗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同类别的非遗开发模式不同,要针对数量较多的非遗进行重点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