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0 条数据
-
“非遗”文化的影像化传播探究——基于《葫禄记》的创作论述 2020-06-01
纪录片《葫禄记》讲述的是老北京火绘葫芦技艺与匠人廉毅翔的故事,作为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葫芦"8"字形的外表,拥有丰富的视觉符号与蕴涵着浓郁的文化内涵。这个独特的文化符号所依托的传承人并不局限于某个人、某个民族。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搜集归纳学习优秀的"非遗"作品,通过分析和观看现有的非遗类纪录片,挖掘其特性和共性,总结出当代"非遗"文化影像传播中的不足和困难,并通过实践分析策略,为"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和研究提供参考。
-
现代家居设计与传统非遗文化符号的融合研究 2020-06-01
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将非遗中的工匠技艺与家居设计相互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将传统的技艺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传统技艺的研究,为现代化的家居设计注入有效的文化灵魂。这样不仅可以将传统非遗文化符号发扬光大,还可以深度发掘技艺的精髓,从而提升家居设计的品质。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生产和意义赋予 ——以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为例 2020-06-01
应该从文化自觉的高度,充分认识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价值。在互联网传播中,应从非遗文化的参与者、工艺、历史、材质、作品及形成过程与生活环境等方面出发,充分确认非遗文化的符号意义,赋予当代气息的新意义,满足受众醇厚的故土情结、典雅文化品味等符号消费心理,表达手工艺、慢生活的美学追求。非遗文化传播的活态性不仅意味着作品的创新和生产,也要求尽量追求传承环境在百度百科或电商平台等网络空间中的再现。作者、道具、材质等信息的多媒介网络整合传播,不仅促进商品的生产,也可以在与受众协商性解码过程中,实现文化符号的再生产。
-
“符号化空间”下高安采茶戏的传承表述 2021-08-26
“符号化空间”下高安采茶戏的传承表述
-
消费社会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手工技艺类非遗木雕重彩为例 2020-06-01
从消费社会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释,伴随着各种物象符号生成、情感体验与实践活动。文化消费不仅满足非遗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承载着消费民俗文化的经济运作,它还像鲍德里亚所言它以一种符号化激发人们的联想,它成为有着文化符号的商品。本文研究出发点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技艺类——木雕重彩,以它作为现代社会的非遗与一般商品的区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手工技艺木雕重彩的生态环境,将木雕重彩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商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冠以非遗之名的木雕与消费联系在一起,承载着消费民俗的经济运作,突出的是经济世界的结构化原则与符号化实践,可以从多元文化与经济,非遗效应、消费社会中文化媒介传播这几个维度去解读。
-
“走向消费”——从民俗文化到消费资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从消费社会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释,赋予消费这一日常行为以文化的灵性,消费文化便伴随着各种物象符号的生成、情感体验与实践活动。文化消费不仅满足非遗作为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承载着消费民俗文化的经济运作,就像鲍德里亚所言,它以一种符号化激发人们的联想,它是有文化符号的"商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入手,研究发现,当非遗与消费联系在一起,它便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它突出的是经济世界的结构化原则与符号化实践,可以从多元文化与消费社会、非遗效应、文化媒介传播这几个维度去理解。
-
符号学视角下竹篮泥塑非遗文创设计研究 2020-06-01
竹篮泥塑非遗艺术是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的特色民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本土市场的不断开放而遭受了外来工业产品的冲击。竹篮泥塑手工艺品因生产周期长、产量低、易损耗、受众少而逐渐在市场中被边缘化,陷入濒临灭绝的困境。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扶持发展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各地文化部门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护和发展非遗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文化热点,其中结合大众生活需要的相关文创产品设计制作已成为主流发展方向。从符号学的视角对竹篮泥塑进行双向研究,提取和引用其文化符号设计文创产品,利用竹篮泥塑艺术"非遗IP"的效应开发衍生价值,在国潮兴起、文旅融合背景下将其打造成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与市场消费走向共进退,是一种新的发展探索,也可为当下国内非遗转型创新发展模式中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提供研究思路和参考案例。
-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河南豫剧文创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人们更加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豫剧作为河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其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创新及实体转化是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基本途径,以实体产品为载体彰显文化价值,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选择。该文作者通过分析豫剧文创的现状,研究优秀的文创案例,了解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提炼文化符号,打造具有实用性的产品,开展品牌营销,同时根据产品反馈反思产品设计,进而实现产品再创造。其中,体现文化的创新性与产品的实用性是基础,提炼文化符号将其与产品相结合是难题,打好基础、解决难题,可以顺应文化的发展规律,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