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1)

共检索到 161 条数据

  • 以群众文化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国家的文化瑰宝,起源于民间文化,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群众文化的发展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为研究基础,分析群众文化和非遗的关系,提出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效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 基于天津大运河沿线“非遗” 文化保护与活化设计的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0-06-01

    大运河作为天津历史意义上的"母亲河",孕育了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因大运河而生、依大运河而兴,天津城市的形成、演变,与大运河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挖掘保护、传承创新运河及其"非遗"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水平艺术设计人才梯队和体系建设,将会成为实现运河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1

    民族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精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即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江苏省内非遗项目众多,做好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势在必行。研究从江苏省内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基本情况出发,就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成因系统优化,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角度着手,精准定位问题。通过强化宣传、资金保障、传承路径优化以及制度保障等方法,为江苏省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传承和发展提供助力。

  •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非遗传承人的一份责任和担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和传承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内容入手,同时在校园内以营造“非遗”文化氛围为引导,以多种途径实现传承,不仅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 数字媒体技术融入非遗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质量,保障其有效传承延续,可适当引入数字媒体技术。文章讨论虚拟现实、线上直播、短视频等媒体技术的高度技术性对弘扬非遗文化的帮助,分析了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如何缩小匠人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践证明,数字媒体技术可助力非遗的保护与继承,不仅可以大幅提高非遗传承人的收入、有效减少地方政府资金投入,而且可以满足社会文化发展要求。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翻译的策略及方法 2020-06-01

    广西有着独特的文化。至目前为止,广西共有5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762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彩,源远流长,民族特色浓郁。本文旨在通过对广西非遗名录的英译策略和方法的分析,促进广西非遗的外宣翻译及对外传播。

  • 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优化措施 2020-06-01

    非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备较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应该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在当前时代逐渐消失,就是由于其自身的价值和优势难以体现,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对旅游开发模式梳理,简要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并详细阐述了旅游开发市场的具体优化措施。

  • 刍议新时期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模式的构建 2020-0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时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建设算是其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领域.新时期基层文化馆非遗保护作为其中一个建设项目,其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当前我国基层文化馆非遗保护的实际发展而言,基层文化馆非遗保护建设工作应该逐渐去适应新时代下社会大众的生活发展要求;去开展构建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模式任务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