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61 条数据
-
从文化遗产到文化旅游的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以厦门惠和石文化园为例 2020-06-01
文化和旅游天然联系紧密,但文旅融合发展并不是必然能实现,积极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途径与有效对策是当前文化旅游研究的紧迫任务。本文将以福建厦门惠和石文化园为研究对象,复盘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雕开发成石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尊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围绕游客体验的主题化和丰富化进行故事阐释、空间展示、活动设计,同时坚守本土化和品牌化策略,可以实现非遗保护和旅游利用的平衡关系。
-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策略 2020-06-01
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传统旅游开发正在向体验旅游开发转变。本文以体验经济理论为基础,从体验式旅游开发与传统旅游开发的区别着眼,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的路径与方法。针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的开发策略:实现从文化遗产向旅游资源的转变、依据"非遗"特色编制主题产品谱系、根据体验维度影响作用调整产品结构、创新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提升体验质量、文旅融合打造特色旅游线路。
-
泰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传承策略和价值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基因",为更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本文探索了数字化保护传承泰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策略,在整合已有的"非遗"数字化资源基础上提出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保证泰安市国家级"非遗"得以完整性的保存和再现
-
织造技艺非遗传承老龄化问题与年轻态传播策略 2020-06-01
为了推动以织造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的年轻态传承至关重要。采用数据分析、田野考察、人物访谈、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的织造技艺非遗传承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全国与织造技艺相关的3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4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现:传承人年龄均在50岁以上且平均为67岁;省、市级地方代表性传承人也存在严重的老龄化现象;织造技艺非遗项目呈现产品老龄化、产能衰微、传播方式难以吸引年轻群体等问题。针对国家需求和年轻人的认知缺失,提出了产品年轻态、传播方式年轻态、构建非遗保护生态圈、宣扬家国情怀这四种年轻态传播策略,以促进织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回族武术现状及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武术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地区,其中孕育了四大著名拳种:杨氏教门拳、何家棍、鱼尾剑张家枪。它们已经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告诉我们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其具有杰出的价值、突出的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它存在着生存的濒危性。文章从它们的传承现状及传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一校一拳""数字化保护""段位制推广"等方面对宁夏非遗回族武术的传承策略进行了探讨。
-
论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影像表达 ——以纪录短片《金陵竹刻》为例 2020-06-01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技术为大众传播带来了更多可能,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以新媒体平台进行非遗影像的传播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个人纪录短片《金陵竹刻》为例,探讨新媒体语境下非遗影像的拍摄手法与叙事策略的运用,并对其创作存在的问题加以反思,进而为非遗影像的新媒体表达提供借鉴。
-
浅谈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 2020-06-01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本文重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融合策略,进而提出在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去促进非遗的传承,以及利用非遗活化的方式去为群众文化活动创作更多的资源。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对非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探究,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考察的依据。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翻译的策略及方法 2020-06-01
广西有着独特的文化。至目前为止,广西共有5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762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彩,源远流长,民族特色浓郁。本文旨在通过对广西非遗名录的英译策略和方法的分析,促进广西非遗的外宣翻译及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