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5)

共检索到 5 条数据

  • 知常本固,变则生生— —非遗视角下紫砂艺术的“常”与“变” 2020-06-01

    自从紫砂艺术被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知名度与影响力不断提高,在非遗光环展笼罩下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对紫砂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但是过度开发的负面效应更应该引起警惕与反思,非遗对紫砂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诉求实质上是对"常"与"变"这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范畴的把握与平衡,通过对紫砂艺术体系的考察与分析并结合紫砂传统与现代创新对比及脉络梳理,将其置于非遗的特定视域之中可以将它常归纳为工匠精神、人文精神和特殊的工艺体系等,而紫砂艺术之变是其生命力得以延续的根基,与它作为实用艺术根植于、服务于、反映于生活有直接的关系,它体现于紫砂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的各个层面,处理好"常"与"变"的关系是紫砂艺术健康发展的关键。

  • 丸泥之中闹乾坤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名人 ——袁六顺 2020-06-01

    用江苏宜兴丁蜀的陶土制作的紫砂壶,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更是一壶难求。溧水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陶艺传人、晶桥镇邰村魏家自然村村民袁六顺,潜心紫砂壶制作二十年,丸泥之中闹乾坤。2019年5月1日,他在北京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领取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名人”荣誉证书,全国仅有31人获此殊荣。

  • 非遗的产业化保护与非遗生态的构建 ——以宜兴紫砂的发展现状为例 2020-06-01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作为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历史上就一直和市场走的很近,改革开放至今几乎没有出现过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这个国家力量很少介入,仅仅依靠市场作用逐步发展的非遗产业,其在产业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为其他非遗行业起借鉴作用,也可以为研究非遗的产业化保护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将对宜兴紫砂产业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进行叙述,探讨模具、机器对紫砂技艺的影响,并且提出"非遗生态"这一概念,认为非遗是由学者、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商人、记者、政府官员以及广大的爱好者们等各行各业的人合力共同保护的活态生命体。在"非遗生态"之中尤其需要的是学者的深入研究以及持续观察。

  •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首次亮相央视《非遗公开课》 2020-06-01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等联合制作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于2019年6月7日晚20:06首播,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首次登台亮相。中国紫砂博物馆馆长周

  • “非遗”传承到底该传承些什么? 2020-06-01

    5月8日,文化与旅游部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制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13位,涉及花茶(福州茉莉花茶)、绿茶(碧螺春、紫笋茶、赣南客家擂茶、婺源绿茶、信阳毛尖、恩施绿茶、都匀毛尖)、红茶(祁门红茶、滇红茶)和黑茶(千两茶、茯砖茶、六堡茶)4大茶类13种名优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