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 条数据
-
特殊情况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对策研究 2020-06-01
在宏伟庞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河中,传承人作为遗产的携带者所与身俱来的承载和传递功能已愈来愈受到官方的强烈关注.抢救性记录工作,以全媒体形式系统记录传承人自身所掌握的精湛技艺和对文化传统的深切理解,尽最大努力延续非遗历史文脉,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于传播民族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弘扬民族精神,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特稿栏目主持人语 2020-06-01
文化认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当代文化语境下"非遗"传承与发展工作的有效路径。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非遗"带给我们理解历史、继承智慧的亲缘感,标识我们文化身份的同时,赋予一种创造性的力量。正是因为活态传承的神奇力量,多姿多彩的"非遗"形态才显出了文化多样性。可以说,文化认同已成为我们讨论"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基本维度,从中关联起文化多样性维度与创造性维度。没有认同,我们将忘记历史,以某种进化论、中心论来否定文化的多样性,由此
-
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艺会简介 2020-06-01
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艺会,承载和沉淀近二十年推广民族文化的宝贵经验和成果,对推广、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挖掘、保育、推广、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以及在提升传承人尊严和创作空间的目标上,工作量庞大而且要求细致;虽然大中华地区的非遗种类丰富,范围广、资源多、讯息量大,但是,该会仍以专心专意、深耕细作的态度,致力从多维度保护、推广、传承和发扬属于大中华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创意维度思考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主要经历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三种保护方式,并不断结合立法保护推进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持久性和完善性。抢救性保护是基础,整体性保护保障,生产性保护是动力,立法保护是支撑。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