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 条数据
-
VR技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现状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普及,VR技术的应用也进入大家的视野。本文对VR技术飞速发展的近五年间,在国内非遗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梳理,探讨基本的研究规律和发展方向。
-
基于文化自信的非遗与文创研究综述 2020-06-01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各界探讨的热点,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各领域角度参与进非遗与创新的讨论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大大拓展了我国非遗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但是,由于少有学者对其研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致使非遗现阶段传承与创新开发的规划模式,以及各学科参与非遗与创新研究的侧重点未能系统化呈现。基于此,应当首先梳理非遗及其传承创新工作的诞生起源;其次从"原生态"和"活态"这两条非遗传承研究思路出发,重点对我国非遗保护和开发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非遗的刻录保存和融汇创新两者并行不悖;最终探索出只有坚持走"守真+创新"的非遗传承开发模式,才能更好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创新非遗表现形式,进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
-
民俗学领域非遗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非遗传承人成为保护的核心与各方关注的焦点,尽管民俗学者对以故事家为代表的传承人早有研究,但传承人被置于非遗语境下,赋予了它不同于以往传承人的时代意义与特殊内涵。本文通过梳理2006年至今民俗学领域的非遗传承人研究,发现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承人概念、保护方式与生命史等方面,同时存在从政策策制度层面的思考到关注非遗影响下传承人的文化身份与社会意义、从问题探讨走向理论建构等研究特点。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研究综述(下) 2020-06-0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研究述评,广大民众及所在社区、一般意义上的传承人、由官方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共同构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其中,代表性传承人多为行业精英,在相关人群、社区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非遗传承的核心力量,更是非遗在传承过程中保障其较高技艺文化水准的关键依凭。
-
2014-2018年新媒体与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研究综述 2020-06-01
本文基于2014-2018年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祢"少数民族非遗")的研究文献,对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播价值与应用路径、少数民族非遗的产业化开发、少数民族非遗保护观念与模式的创新、少数民族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实践四个议题作了综述。保护、传承与发展仍是当前少数民族非遗研究的重要主题,与以往相比,跨学科视角在少数民族非遗研究中运用增多。但当前存在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偏重理论,缺乏实际评估等问题。
-
安徽庐剧的研究综述 2020-06-01
具有"中国戏曲之乡"美誉的安徽省,其戏曲表演艺术历史悠久、多彩纷呈、极其富有特色,现存的地方戏曲剧种更是多达30余种。而作为2006年6月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庐剧,更是安徽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笔者通过搜集、整理学术界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庐剧的历史起源、文化属性、表演形式的演变、传承与发展现状等多层次、多角度来分析梳理庐剧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反思,以期大众能对此类非遗戏曲有更多的关注。
-
影像记录中的“技—忆”留存 ——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综述片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得以延续的重要要素;而传承人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等三个文献片和一个综述片的制作。这些作品具有地方性与历史性并存、学术性与完整性并行、艺术性与原生性并举等显著特征。通过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的影像记录,使传承人的珍贵"技—忆"得以长久留存,有助于其多样性传承和传播。
-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2020-06-01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对于促进非遗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要体现在保护中的作用及角色定位、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数据库建设3个方面。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颇丰,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及对策的差异性方面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