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 条数据
-
高校传承与创新“帕拉孜”编织工艺的实践研究与探索 2020-06-01
传统“帕拉孜”编织工艺对新疆而言,不仅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对新疆民间文化的传承有重要印证作用。近年来,对新疆传统“编织工艺”的实践研究成为很多国内外学者和高校关注的课题,他们致力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做出更多的探索和贡献。“非遗文化走进高校”成为现在很多城市的热门话题,高校不光有传承发扬文化产业的使命,同时也具有产业创新与设计研究的优势,故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的研究特长,在校深入开展创新与实践项目,成为当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议题。
-
新媒体时代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衍生出了新媒体产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以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新媒体在对于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播中的价值,分析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播现状,归纳出需转变主流思路、,拓展传播渠道,、融入现代技术,激发活力才能更有效地传播。为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人及相关保护部门提供可实行施的方案,同时也为类似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传播提供参考借鉴。
-
基于自贡“龚扇”的非遗创新设计研究 2020-06-01
自贡"龚扇"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工艺的一项重要门类,工艺研究是"龚扇"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依据自贡"龚扇"非遗工艺发展实际以及田野调查结果,探究"龚扇"工艺特征、材料、文化内涵及传承困境等,通过形态转换、改变设计过程等创新方法,寻求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提出要处理好文化传承、经济效益与时代特征三者间的关系,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途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产教融合探究——以三灶编织、三灶鹤舞为例 2020-06-01
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将非遗文化融入艺术设计实践,将非遗元素运用于课程教学,积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创产品。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带领学生让艺术创作形式多样化,促进艺术设计实训教学,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了解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将其有机地融合到艺术设计中。本文从三灶编织和三灶鹤舞两种非遗文化中找到新的构思,开拓艺术品市场,实现文化资源与高校艺术设计产教融合发展。
-
蓝延兰:让彩带成为畲族的标志 2020-06-01
蓝延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彩带编织项目省级传承人,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在彩带工作室里见到蓝延兰的时候,她正要去换上民族服饰.每周二和周末,她都会在这里,演示彩带编织的过程,这也是她作为畲族彩带非遗传承人工作的一部分
-
蓝延兰:让彩带成为畲族的标志 2020-06-01
蓝延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彩带编织项目省级传承人,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在彩带工作室里见到蓝延兰的时候,她正要去换民族服饰.每周二和周末,她都会在这里,演示彩带编织的过程,这也是她作为畲族彩带非遗传承人工作的一部分
-
给予少年儿童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上海市嘉定区徐行小学少先队非遗传习纪实 2020-06-01
上海市嘉定区徐行小学地处沪郊闻名的草编之乡——徐行镇,徐行黄草编织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岁月锤炼,徐行草编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地域文化的象征,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手段。
-
不起眼的麦秆变身记 2020-06-01
4月17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行的一项非遗推广活动上,一名65岁的妇女将自己手工编织的麦秆花篮摆上了展台,引来游客驻足观赏。"哇,手工好精细!"围观的人们忍不住赞叹。花篮的主人,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保麦秆花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黎奎鲜,她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学习麦秆花篮技艺,40年来,靠着一双巧手,她将不起眼的麦秆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的花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