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 条数据
-
“释比唱经”在舞台艺术创作中的呈现 2020-06-01
羌族是一个古老而具有神秘感的民族,其“释比唱经”又是羌族口传文学中更为神秘的艺术形式,但这样具有双重神秘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文化冲击、遗漏传承等现实困境;释比,作为这项艺术的核心人才,也面临高龄传承、无人为继的局面。面对古老艺术形式的凋零,将其搬上现代舞台,通过新艺术形式对古老文化进行重新演绎,在保留其文化特征和精髓的前提下,发挥现代舞台艺术的传播优势,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
商业开发背景下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以川西羌族刺绣为例 2020-06-01
在当今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过程中进行合理有序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尚在摸索中的问题。该文选取了川西羌族刺绣为研究样本,梳理了商业开发的必然性,商业开发思路以及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原则,探讨了商业开发与活态传承的思辨关系,以期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
-
羌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意义与价值 2020-06-01
2015年9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羌族,作为华夏历史上存在时间最为久远的一个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遗存下数据众多的文化遗产,其活动与迁徙范围的广大,也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与文化遗存,这些物质与非物质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明财富,也是大数据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
-
羌族民间工艺生产性示范基地的构建 ——以灾后羌族传统村落之汶川县萝卜寨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灾后羌族传统村落汶川县萝卜寨为例探索汶川羌族民间工艺文化的民俗性、工艺特征、发展现状,并结合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有针对性地对汶川羌族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研究方案:以生产性示范基地的构建来促进其传统工艺的传承、开发利用。从生产性保护实践示范基地的构建,反思非遗生产性保护中从消费、传承人、产品本身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难题。尽管生产性保护仅仅只能保护非遗的部分元素,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通过提升专业水平和民众文化自觉以及市场对于高端艺术品的尊重来实现对民族工艺类非遗核心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
羌族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性别文化特征透析 2020-06-01
本文以羌族具有代表性的四种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羊皮鼓舞、莎朗、羌笛、羌族口弦为例,解读羌族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别文化特征,并分析其传承实践中形成性别差异的原因。文章认为,非遗文化传承在新时期面临男多女少、后继乏人等问题,适当打破传承体系的性别禁忌,是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
羌族草编非遗文化抖音短视频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2015年,绵阳羌族草编被纳入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非遗文化传播上仍存在缺乏官方信息渠道、传播效果式微等问题。拥有庞大流量市场的抖音或将成为羌族草编开拓融媒体传播新形势、提升传播效果的主战场。本研究通过解构抖音短视频的算法推荐机制、话题榜议程设置的数据密码,尝试为绵阳北川羌族非遗草编文化融媒体传播提供策略。
-
论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可持续发展——基于“MVEF”对其外部资源支持度的调查分析 2020-06-01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通过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研究历程的回溯与梳理,发现目前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可归纳为三方面:音乐的本体研究、音乐的民俗文化研究、音乐作为非遗的保护传承研究,其中以音乐的本体研究为主。目前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研究还缺乏从羌族自我、他者及二者兼顾的多视角就羌族多声部活力与濒危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化、跨学科地调查分析。文章依据格兰特"濒危音乐评估体系(MVEF)",以小姓乡羌族多声部民歌外部资源的支持度为例,就羌族多声部民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地田野调查及评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古羌沙朗舞蹲蹲 ——羌族沙朗舞传承人苏成秀访谈录 2020-06-01
沙朗舞是羌族集自娱及娱神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沙朗舞,有着自身的民族文化特点:独特的舞姿、独立的乐音以及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服饰。保护沙朗舞的文化独立性,则必须要在传承人的培养中,树立一种民族文化的自信。基于此,2018年7月21日对四川省羌族沙朗舞非遗传承人苏成秀的访谈,着重从古羌文化的独特性,沙朗舞的本体特征,以及如何保护沙朗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性与原真性,避免沙朗舞吞噬于社会变革的浪潮之中等方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