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5 条数据
-
非遗传统美术的延续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 ——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是丰盛的民族文化遗产,根植于民族土壤,包含地区与族群共同的文化风貌和精神信仰,由艺人代代相传传承至今,它的守护与传承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讨论。几千年来,在非遗传统美术的传承延续中,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造型艺术语言影响着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发展,为中国艺术文脉打下深刻的民族文化烙印。对于非遗传统美术而言,传统民间文化的延续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这种传统民间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影响就是传统民族文化回归的具体表现。
-
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为平台的美术类非遗传承方法研究 2020-06-01
我国民族文化一直都有着多样性的特点,全国各地都存有一定数量的民间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一直以来都是设计工作者深入研究的对象。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针对非遗工作设立了一定的目标,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非遗的传承。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的重要平台,需要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创新。文章针对美术类非遗传承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
文化“涵化”与非遗传统美术的传承保护 2020-06-01
文化"涵化"普遍存在于各类社会的各个行业,回溯近百年以来学界从民间美术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概念的确定与普及,离不开中外文化"涵化"的过程。在20世纪进入非遗层面的保护传承工作中,文化"涵化"在非遗传统美术的传承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社会各层面与非遗传承人之间的互动,唤醒了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意识,并在一系列的文化与艺术的涵化过程中确立了他们的文化自信。进入信息化新时代,加速了文化"涵化"的新维度,既有横向不同地域文化的"涵化",又有纵向不同时间文化的"涵化",各方面力量推动了传统美术类非遗的持续性"涵化"。文化的活力来源于广纳四海,我们应保持开放的眼界、平等尊重的态度,才能在当下及未来新的文化涵化过程中保持中华非遗文化的健康生长。
-
非遗进校园视域下小学美术创新性教具设计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弥足珍贵、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目前,随着时代步伐的快速前进和事物更新替代,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国家重点关注和担心的问题。本设计主要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为设计研究对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小学生美术课堂,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形式来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培养学生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
民间美术融入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以舟山渔民画为例 2020-06-01
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和情趣,同时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与科学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教育融入本土的民间美术既是对非遗的保护发展,同时又是培养非遗传承人的一种有效措施。作者认为,地方高校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普及、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及理论研究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尽可能地将民间美术融入地方高校教育。
-
初中美术地方非遗的教学实施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初中美术课程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和载体,比如初中美术教材中的吉祥喜庆的民间艺术,方寸之间——中国篆刻艺术,书法的欣赏,黑白世界——版画的学习,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并没有完全体现桂林本土美术文化的特色,学生对桂林的非遗文化并不是很了解,也无法激发他们在美术作业上的创新,本课题的提出是对现有的非遗美术文化进校园的教学研究的进行补充和拓展,也对桂林非遗文化进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奠定基础。
-
“非遗”在初中校本课程中的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也是很重要的文化资源.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艺术更可以说是一种美术.如果在初中的校本课程中能够借助于非遗资源展开教学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让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一定的提升.因此作为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师要积极的结合非遗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丰富美术课堂内容,让学生熟悉并且懂得珍惜非物质文化遗产.
-
“忠信花灯”进入高中美术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20-06-01
忠信花灯是广东省连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元宵节前后,连平县各个村的祠堂都可见花灯高挂,香火缭绕。而"忠信花灯"就是这种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非遗进校园是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了解"忠信花灯"这种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笔者将其引入了高中美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