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4 条数据
-
乡土旅游背景下南涧“彝族跳菜”文化的产业化探究 2020-06-01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的非遗保护方式。自2008年6月南涧"彝族跳菜"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日趋兴盛的"跳菜"表演逐渐成为当地旅游发展中的一项特色产业。本文从产业发展的视角对"跳菜"文化在开发中的现状与问题进行论述,以期为非遗产业化提供一个参考案例。
-
摇鼓 2020-06-01
教学设计活动背景:摇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镟玩具中的一种,起源于明朝成化年间的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距今600多年了.民间艺人用废弃的木质下脚料制作出各种动物、植物、花卉等百余种艺术造型,可供孩子玩耍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造型别致,颜色鲜明,因材立意,因材施艺,令人赞叹.木镟玩具自身对孩子就有着无可比拟的亲和力,再加上活动的趣味性、互动性,自然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而现在部分木镟玩具正处于失传的状态.基于摇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摇鼓制作的开设更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弘扬与传承,唤起学生传承、创新非遗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
-
ISI,浙江省非遗保护发展评价的数据时代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Index of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SI指数”),是浙江省根据某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情况,利用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功效系数法计算出来的统计数据,是用来衡量某地区非遗保护情况的指标,涉及名录体系、保存保护、传承传播、事业保障、队伍建设、工作创新等六个方面。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该指数开展全省各地非遗保护发展综合情况的客观评价工作,是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近年来的一项创新举措。
-
“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2020-06-01
当前沿线国家及区域,虽然已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动方面进行申请、跨越区域传播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也会被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进而面临困境。对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的研究,主要通过预先进行完善的"一带一路"规划、处理好四川沿线非遗工作的检查、申报等工作以及加大对四川沿线非遗的传播、交流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日后如何能够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策略。"一带一路"的思想主要是由习近平总主席在2013年阐述的关于共同创建丝绸之路经济纽带的理念。时至今日,已然被当做发展国家沟通交流的双向机制、创造出区域合作平台的媒介[1]。
-
面向传承和传播的非遗数字化研究 2020-06-01
一、研究背景全球化背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信息时代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机遇,数字人文的出现促进了人文学科与技术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活化、隐性等特性对非遗数字化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二、国内非遗研究现状从发文机构角度分布统计,发文数量较多的科研机构大多集中在广东、北京、湖北、山东、重庆等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区域。从期刊来源角度分析,相关论文遍布几乎所有类别期刊,说明非遗研究已经进
-
充分认识中国园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 2020-06-01
首先我要感谢组委会、感谢田兆元教授邀请我出席今天的文化论坛。在这个领域我是外行,对于古典园林的认识是每当徜徉在园林中,在风亭回廊里、在曲径通幽处、在奇石假山前,会不经意地停下脚步对它精致的布局、典雅的风格赞美一番,或是主动了解—下这-f"-园林主人的历史背景和传奇故事,而对于创造园林的过程却从没有想过去关注和了解。直到不久前,我们组织评审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与专家们的共同商讨中,才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有了全新的认识。今天来参加这个论坛,是来向各位行家学习,并借今天的机会,谈—下自己从事非遗工作以来一些粗浅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