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8 条数据
-
“非遗 舞蹈”让舞蹈创作与文化传播“两全其美”——回族舞蹈《公婆戏》观后 2020-06-01
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中,由银川艺术剧院融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非遗”)元素而创作的舞蹈作品《公婆戏》令观众们眼前一亮。本文正是笔者对此作品观后的感想和思考,并通过对该作品中“非遗+舞蹈”创作方法的进一步探析,认为运用其来进行舞蹈创作,既能为舞蹈创作增添了新活力,又能为文化传播增加了新途径,乃是让舞蹈创作与文化传播“两全其美”之事。
-
“浑身板”舞蹈形态进入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初探 2020-06-01
山西民间舞丰富多彩,被老艺人保留和传承下来。作为本地高等院校的民族民间舞老师,怀着本土文化情怀的一颗心。在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西翼城《浑身板》不被关注,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时,笔者深感惋惜,同时对本土舞蹈艺术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为响应我系转型大力发展山西民间舞蹈的号召,笔者在文中,对浑身板进入高校民族民间舞课堂的路径和方法,进行了探究,以期为山西舞蹈类非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
祭神舞《跳马伕》中舞蹈服饰的演变 2020-06-01
《跳马伕》原为迎神赛会中的祭神舞,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研究《跳马伕》舞蹈服饰的传承情况目的是梳理出舞蹈服饰的传承过程,为舞蹈服饰的传承设计提供参考,助力"非遗"舞蹈的传承和保护。研究采用田野调研和访谈法,依托于收集的影像、图片资料以及部分成衣,分析各版服饰的特征。研究认为,马伕服饰有较好的传承体系。
-
河北省博野县“花鼓落子”的舞蹈本体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勘察与整理对于保护非遗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非遗文化的发展血脉展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是艺术与生活在历史渊源中所产生的共鸣所在,也是人类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民间"花鼓落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本文通过阐述河北博野县"花鼓落子"的动作特征、舞蹈构图以及道具服饰进行统一的整理归纳,加深"花鼓落子"艺术形式的认知,为这少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
新时代大运河非遗舞蹈传承研究 2020-06-01
2014年,我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这条开凿已有2500年历史,纵跨数千里的大运河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运河文化带上璀璨的"明珠",非遗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条中华名族文明链上熠熠生辉。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推动下非遗舞蹈传承能够有新的传承路径与传承方式,本文将从传统的非遗舞蹈传承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及在新时代下非遗舞蹈传承的新路径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
大运河文化带上的非遗舞蹈 2020-06-01
201 4年,我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这条开凿已有2500年历史,纵跨数千里的大运河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大运河将璀璨的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光彩夺目的中华民族文明链,对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作用。大运河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运河文化带上璀璨的明珠,非遗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条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熠熠生辉。本文将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非遗舞蹈发展以及大运河文化带上非遗舞蹈的分布三个部分着重阐释。
-
试析川南兴文苗族“挤芦笙”的艺术特征 2020-06-01
川南兴文苗族挤芦笙,是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川南山区兴文县苗族最具代表性的芦笙舞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外来游客的青睐。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挤”的形态特征,还寓有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迎接宾客、交谊择偶等多种文化内涵,堪称兴文苗族最鲜活与最形象的艺术活化石。通过田野调查,本文将分析与探讨兴文苗族挤芦笙的艺术特征及舞蹈文化内涵,调查其传承与发展现状,从而为弘扬地方民族特色和传承非遗文化提供支持与借鉴。
-
非遗元素对群文舞蹈创作的体现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括了各民族流传的舞蹈,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展现了各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特点。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遗元素与群文舞蹈创作展开探讨,并分析了非遗元素对群文舞蹈创作的影响,以期有助于我国群文舞蹈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