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12 条数据
-
民俗艺术数字影像档案记录与理论研究 2020-06-01
重庆已有多项少数民族民俗艺术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相关主管部门已对列入非遗的民俗艺术项目进行了影像记录,但这些影像资料大多只是作为资料储存,研究者难以享用成果。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影像记录设备的普及,影像不应成为一种档案封存,而应充分发挥其记录、传承、传播功能优势,使重庆少数民族民俗艺术获得最大限度的保护和传承。本文从影像档案记录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角度出发,探讨民俗艺术影像记录档案化的方法。
-
把根留住——传统文化进校园剪影 2020-06-01
“传承淮河文化,推广花鼓灯艺术”是蚌埠新城区实验学校坚持多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淮河文化,感受花鼓灯舞蹈艺术的文化魅力,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爱上花鼓灯》,聘请冯派传承人娄楼、著名花鼓灯舞蹈编导许祭红、泗州戏非遗传承人翟秀琴、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代表传承人朱同陆等多位专家,让花鼓灯艺术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学校已被国家教育部、文化部确立为“国家级花鼓
-
自成一派的孝义皮影 2020-06-01
中国凡有皮影的地方,基本上都会把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请并保护,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皆有。今天,大众会在北京、天津、陕西、四川、山西等地的旅游景点,看到不少皮影产品,上边都会写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字样,偶尔有幸,哪个景点有皮影戏团驻扎,还会看上一小段皮影戏。目前看来,这样的状态是生存较好的皮影团队的写照,也是近20年来各地相关部门和坚守皮影艺术的老艺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一切,以2006年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公布为肇始,让皮影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
从阳新布贴的艺术性探究其传承与发展方式 2020-06-01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作为湖北省较早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民间艺术,在十几年的发展中,阳新布贴在保护与传承上较之前有很大的进展,但在创新发展上还存在不足。文章从阳新布贴的图案造型、色彩特点入手,分析了其在传承与发展中的现状与问题,并针对问题从数字化建设、文创、当代艺术结合三个方面对其发展方向作了探索性分析。
-
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之维——以非遗剪纸艺术为例 2020-06-01
剪纸艺术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以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享誉全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因素,表现为民俗文化自信、地域文化自信和艺术文化自信。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视域下,非遗剪纸艺术的文化自信功能面临文化价值观念偏离、媒体多样性对传统剪纸文化排异、技术进步对剪纸技艺冲击、剪纸文化传承主体稀缺的诸多挑战。通过拓展强化剪纸文化认同与自觉、推进剪纸技术跨文化交叉渗透、建立剪纸教育传承培养机制、推行"政府+企业+社区"三位一体合作模式等路径发挥非遗剪纸艺术增强文化自信的独特作用。
-
粤西姑娘歌艺术类属的学理辨析及其现实意义 2020-06-01
姑娘歌是一种流传在粤西雷州半岛上以"雷州话"表演的曲艺形式。2006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非遗")。姑娘歌有三种演出方式即节目类型,拥有着各自独特的审美功能,最具有曲艺"说唱"叙述表演特征的是"劝世歌"节目,"劝世歌"节目样态呈现的是"说书"类曲艺中"小书"类的艺术特征。从考察姑娘歌的研究现状与创演实践中发现,当下大多民众包括一些论者仍然存在着对姑娘歌艺术类属认知模糊不清并错乱指认的问题,导致姑娘歌的传承保护及创作表演远离了曲艺"说书"的艺术本体。因此,梳理过往对姑娘歌类属的不同认识,并通过辨析其与相关艺术形式如雷歌与雷剧的关联,对有效保护与传承非遗姑娘歌的本真性有着重要作用。
-
非遗文化在新媒体艺术视野下的传承 2020-06-01
现如今,经济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仅如此,国家也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逐渐重视起来,希望可以从非遗文化传承的角度来使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得到提升.在新媒体艺术视野下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真正对传统的媒体形式进行创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思路和方向.因此,在本文中就将围绕新媒体艺术视野下,非遗文化的传承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
皖南皮影戏的数字化研究和传承 2020-06-01
非遗数字化是建立大数据库,通过检索非遗项目,可以浏览整个非遗文化技艺的所有工序,并借助文本、图片、仿真动画、施工视频了解技艺的过程和要点。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对于皖南皮影戏来说,其传承人的表演、制作的过程才是真正应该展示并传播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