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12 条数据
-
羌笛演奏艺术的传承及法律保护 2020-06-01
2006年5月20日,四川省茂县申报的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38。羌笛是中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作为中国传承久远的传统乐器,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有悠久的历史价值。本文主要论述羌笛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如何适应当代生活,以及羌笛演奏艺术在当代的保护和传承困境,最后讨论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不足和未来发展,以期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实现长远持续健康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
-
数字技术对宝坻皮影戏的创新传承研究 2020-06-01
目的由于大量的视觉娱乐文化进入人们的生活,像皮影戏这种受到演出观看条件制约的传统戏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宝坻皮影戏作为天津地区最后的皮影戏种类,发展和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字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传承和传播的载体,应具有保护和延续的作用,为宝坻皮影戏的创新传承提供可能性。方法以成功推广和传播皮影戏的案例为参考,分析不同时代非遗资料保存的方式,结合当下科技带来的新的影像采集方式,重新思考对宝坻皮影戏的保护形式,探讨宝坻皮影戏的留存传承的可能性。结论宝坻皮影戏作为天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个项目,它所面临的传承断代和无以为继的现状,更应得到天津地区非遗保护者的重视。把数字技术应用在宝坻皮影戏中,尝试探索宝坻皮影戏的技术性艺术保护与传承,对其进行实验性的数字化创新,从而证明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起到的切实有效的作用。
-
试析川南兴文苗族“挤芦笙”的艺术特征 2020-06-01
川南兴文苗族挤芦笙,是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川南山区兴文县苗族最具代表性的芦笙舞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外来游客的青睐。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挤”的形态特征,还寓有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迎接宾客、交谊择偶等多种文化内涵,堪称兴文苗族最鲜活与最形象的艺术活化石。通过田野调查,本文将分析与探讨兴文苗族挤芦笙的艺术特征及舞蹈文化内涵,调查其传承与发展现状,从而为弘扬地方民族特色和传承非遗文化提供支持与借鉴。
-
艺术类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的系列“金课”建设与实践 2020-06-01
建设“金课”助推艺术专业人才质量提升,缘于教育部对于新时代高教质量新要求,结合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建教学团队,打造“两性一度”非遗特色鲜明的系列“金课”,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探索特色“金课”教改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助力艺术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
-
纸薄情深话剪纸 2020-06-01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刀法细腻,线条流畅。转眼之间,栩栩如生的作品跃纸而出。这就是剪纸,别致独到且古朴敦厚。剪纸是中国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已经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涪城剪纸作为绵阳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2009年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黄英从事涪城剪纸的传承保护近30年,是第三代传承
-
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探究 2020-06-01
将数字媒体艺术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中,一方面,创新了传统媒体形式的传播方式,另一方面也提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法.一般来讲,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媒体性和数字性的特点,突破了传统传播媒介的在空间上的制约,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并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和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阐述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内涵、特征及重要应用价值,重点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
-
打开非遗那扇窗 点亮信仰那盏灯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温暖而古老的记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非遗技艺渐受冷落,华夏文明面临传承困局,非遗教育刻不容缓。非遗课程——按需订制套餐为传承文化,博兴县第一小学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按需订制非遗套餐,注重非遗课程顶层设计,挖掘非遗资源传承点,组成非遗传承目标线,构建点线面非遗课程架构,助推非遗课程的实施。
-
数字媒体艺术视野下非遗文化传承分析 2020-06-01
近年来,经济与文化等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与此同时,国家逐渐开始加强对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视,致力于从非遗文化传承角度,提高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在数字媒体艺术视野下,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能够实现对传统媒体形式的创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文章首先阐述数字媒体艺术特征;其次,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最后,重点研究数字媒体艺术视野下非遗文化传承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