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 条数据
-
修水宁红茶茶旅融合发展路径 2020-06-01
茶文化与旅游两者结合,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大契机,也是非遗传承的巨大挑战。文章结合非遗传承理论,在修水宁红茶茶旅游融合的现状及困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非遗传承人机制、非遗传承人机构以及专家与传承人的深度融合等对策。
-
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制茶技艺传承与利用* 2020-06-01
我国是茶的故乡,制茶技艺历史悠久,不同类别茶叶(绿茶、红茶、黑茶等)的传统制作技艺类型多样;目前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茶文化遗产比重较大,其中作为技艺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制茶技艺已多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利用对茶文化遗产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传统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从农业文化遗产的视角来看,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和历史三个方面:经济价值表现为茶叶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文化价值包括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历史价值表现为历史传承、利用和创新。本文针对当前制茶技艺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并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为制茶技艺遗产传承与利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
基于技工教育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路径研究① 2020-06-01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其形式多样,内涵和价值深厚。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茶非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因其环境依附性、活态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以及各地茶非遗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重视程度不够,传承媒介不清晰,相关部门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传承机制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茶非遗在传承传播方面呈现各种问题。茶非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行为,以人为本的活态传承和变异是其最佳的保护行为方式,技工教育是其最佳传承途径。在充分发扬技工院校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下,探索适合茶非遗活态传承的特色技工教育方式,并以大赛延续茶道技艺,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使得茶非遗在使用中被保护,在保护中得到传承和传播。
-
茶“非遗”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浙江传承人群研培的实践 2020-06-01
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类别,目前浙江已有30余项绿茶制作技艺分别列入国家、省、市和县级非遗名录。为强化社会传承的实践,2015年文化部和教育部启动了以振兴中国传统工艺为重点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浙江省的茶制作技艺非遗研培始于2017年,课程体系围绕"课堂教学、实训、观摩学习和总结交流"等4个模块进行构建,实践证明该研培体系与教学思路总体上是可行的,但需根据茶制作工艺的多样性、地域性等特点适时调整。
-
茶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未来 ——以潮汕工夫茶为例 2020-06-01
茶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茶叶的加工制作技艺和茶叶饮用方式民俗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通过以潮汕工夫茶为案例的考察,分析茶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解析"非遗"在数字化时代生活方式冲击下的应对策略,并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几点展望。
-
文化自信背景下苏州碧螺春制茶技艺非遗传承人培养实践研究 ——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2020-06-01
苏州碧螺春制茶技艺2011年被列入中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手工制茶的局限,现在该非遗技艺的传承后继乏力。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大师工作室和专业发展,将非遗技艺嵌入专业和课程,为文化自信背景下苏州碧螺春技艺非遗传承人培养做了一些实践研究。
-
浅析数字影像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作用——以佛山茶基十番为例 2020-06-01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文化逐渐被大家所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被民众所关注,但由于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宣传形式比较局限,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处于碎片化认知之中,本文主要是以佛山茶基十番为例探究数字影像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通过数字影像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子档案。
-
雄安非遗探寻 看见匠心之美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有民族最珍贵的DNA是最具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原生态传统文化雄安非遗丰富而厚重从传统音乐到传统技艺、民俗等涵盖十大品类二百多个项目有雄县古乐、圈头音乐会、鹰爪翻子拳芦苇画、王派西河大鼓雄州黑陶、荷叶茶、舞狮、踩高跷……它们星罗棋布遇见雄安非遗,看见匠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