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 条数据
-
道明竹编艺术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探究 2020-06-01
道明竹编作为崇州本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道明竹编民间艺术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公共艺术基础课程中,立足教育层面,利用本土高职院校的优势,突破传统"非遗进校园"的体验式宣传,把地方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探索一条更常态化、科学化、系统化的传承创新之路,有着极高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一方面,引入了竹编民间技艺的公共艺术基础课程不仅具备了其艺术实践意义与文化价值内涵、弘扬传统民间艺术,还能通过工作室的搭建创造经济价值,扩宽学生就业渠道,使得课堂形式更为多样,课程内容更具特色;另一方面,道明竹编在产品的开发上亟待创新,高职院校的学生们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活跃的思维,能为道明竹编注入新的血液,让传统竹编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增强西部文创能力,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贡献力量。
-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北京市幼儿园德育教育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涵育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意识,磨炼意志品质等多种德育价值。将非遗资源引入幼儿德育教育过程具有提升德育水平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双重价值,需处理好"渗透领域""开展方式""课程或活动设计""师资水平"和"教学管理"五个方面的问题。
-
融入生活记住乡愁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如今越来越普及了,标志之一就是每到年节,“非遗”老字号食品、“非遗”手工制品、“非遗”民俗活动等就会集中开展线上线下的展览、展示、展销活动。“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和正式的史书相比,“非遗”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就拿春节来说,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与春节有关的“非遗”项目就有200多个,诸如舞龙、舞狮、灯会、庙会、年画、剪纸、社火……不胜枚举。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多样,所营造出的节日氛围,是其他事物难以替代的。
-
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传承保护的社区实践 ——来自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江欣苑社区的思考 2020-06-01
城镇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城镇化进程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传承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何更好地保护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如何让非遗融入城市,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江堤街江欣苑社区近年来在城镇化进程中对抢救、保护、传承非遗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
多彩非遗助力定西精准扶贫 2020-06-01
甘肃省定西市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9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0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9人。近年来,在甘肃省文旅厅的精心指导下,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和"全面性挖掘、生产性保护、融入性传承、合理性利用"的工作理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