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4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46)

共检索到 146 条数据

  • 传统“非遗”与现代文创产品的融合开发——以东阳蓝印花布为例 2020-06-01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文创产品相融合既可以挖掘非遗文化的创意价值,提升文创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赋予了非遗文化新的活力。文章以东阳非遗——蓝印花布为个案,收集分析其文创产品的开发现状,探讨其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以及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应用于设计实践,意在推动基于非遗文化的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并对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有所助益。

  • 传统"非遗"与现代文创产品的融合开发——以东阳蓝印花布为例 2020-06-01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文创产品相融合既可以挖掘非遗文化的创意价值,提升文创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赋予了非遗文化新的活力.文章以东阳非遗——蓝印花布为个案,收集分析其文创产品的开发现状,探讨其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以及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应用于设计实践,意在推动基于非遗文化的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并对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有所助益.

  • 信息技术背景下传统扎蜡染艺术的“融合、创新”教学研究 2020-06-01

    扎蜡染是我国西南部少数民族的特色手工艺,其图案精致美观,肌理原始质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是,传统扎蜡染手工艺品因为生产周期长、市场价格高、易褪色等问题,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大多数只是作为工艺品或旅游纪念品使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扎蜡染图案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创新设计,焕发扎蜡染艺术美感;可以将扎蜡染民族特色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相融和,设计现代"民族风"服饰;可以对扎蜡染手工艺进行保护性教学,通过扎蜡染网络课程,为非遗文化传统手工艺资源的挖掘保存和创新发展搭建了平台,达到推广传播非遗传统文化的目的。

  •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而现代学徒制作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形式,研究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策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现代学徒制下其传承的策略,希望可以改革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模式,促进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耦合逻辑 ——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过去数年全面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对实现农民增收产生了积极作用,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作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融合机制时,要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旅游开发的多元监管制度;要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核心基因,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构建"三位一体"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要创新社区居民参与机制,拓宽居民多元参与渠道;要推动"点面"相结合的"农+旅+非遗"融合等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和利用是我国文化旅游产业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内蒙古为例,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旅游业发展相关数据,对内蒙古非遗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变动进行定量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内蒙古非遗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的原因及启示。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创意产品开发传承与推广研究* 2020-06-01

    本文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传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对其进行有效的活态化研究,用数字化创新设计为其生存发展提供驱动力,提出了在数字化时代文旅融合视野下非遗发展的具体策略,以文旅结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传播与传承,并以嵩山木板年画为例,打造适合河南本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小镇。

  • 中国东北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 2020-06-01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东北地区的先民们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东北地区按照不同申报单位共有196项非遗获批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些遗产分布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空间中,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在历史的脉络中,东北地区非遗发源于先秦,成熟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总体特征,集聚性和团带性特征明显,少数民族非遗在东北非遗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东北非遗创造与传承的外在因素主要是人口迁移和民族融合,民族的群落化集聚生存则是非遗创造与传承的内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