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4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46)

共检索到 146 条数据

  • 让非遗与旅游"亲密接触"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为例 2020-06-01

    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位于洛阳古城,是洛阳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的一期工程,为河南省重点PPP项目,园区占地面积7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园区以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填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承为主题,尝试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道路,将园区打造成为中原乃至全国最大规模、非遗产业化最为集中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非遗活态传承基地.园区自2017年4月开园以来,经常是游人如织,每逢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目前,园区引入国家、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余项,创造就业岗位3000多个,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成为洛阳市乃至河南省文化旅游新亮点.

  •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以靖江蟹黄汤包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与实践领域,其一方面,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文化创意产业焕发生机,为文化创意产业及其经济建设注入丰富的元素.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学习、思考,以靖江蟹黄汤包为例,对其非遗制作技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进行总结、分析、探讨,以期能为我国各类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提供参考

  • 借助福建涉台历史文化遗存提升涉台史学话语权的策略思考 2020-06-01

    台湾2300多万人口中80%祖籍地是福建。福建与台湾同宗共祖,根脉相连。福建涉台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每一件历史文物、每一幢历史建筑、每一项“非遗”都是闽台乡亲的共同记忆和闽台根脉相连的身份标识。保护好福建涉台历史文化遗存就是保护两岸同胞的根脉。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需要正本清源,纠正被“台独”分子歪曲的视听,肃清其负面影响。

  • 从游离到融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民族传统节日与传统体育的关系变化* ——基于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舞草龙的田野考察 2020-06-01

    运用田野调查及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舞草龙为个案,探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民族传统节日与传统体育的关系变化。研究认为,作为体育非遗的仫佬族舞草龙,在民间仪式的"国家在场",以仫佬族依饭节仪式的实践行为以及节事影像为媒介进行策略性建构,实现其与依饭文化节从游离到融合的关系变化。这个过程也是仫佬族文化的重塑过程,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高校基因融入界首彩陶国家级非遗保护传承研究 2020-06-01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虽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但保护传承现状堪忧,产业发展陷入困境。保护传承非遗,高校责无旁贷,研究以高校人才基因拓展界首彩陶未来发展的多元渠道,以科研基因实现界首彩陶文化创意产品与科技的跨界融通,以教育教学基因构建界首彩陶保护传承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以文化活动基因营造界首彩陶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多维融合促动形成界首彩陶保护传承的和谐生态。

  • 非遗“1+1”的创新探究——以皮雕与建水紫陶工艺的结合为例 2020-06-01

    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的融合创新,以皮雕工艺在建水紫陶茶具设计中的创新探究为例,以非遗“1+1”的思维将两种传统手工技艺结合运用在茶具设计中,是传统工艺与现代产品设计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和探索。艺术与文化的交融、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交融,才能使非遗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期待通过注入不同传统工艺的现代产品设计,展现非遗“1+1”的材料之道、工艺之道、传承之道、工匠之道。

  • 河北非遗文化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 2020-06-01

    作为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凝集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宝贵的智慧结晶。本文简要论述了非遗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辩证性关系,并详细地探讨了当代社会背景下,应如何将河北非遗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以有效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1

    文化创意产业是保持文化活性、传承优秀文化的服务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影响逐渐增大,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难题不仅体现在外部对行业的误解,也体现在产业内部行业没有统一的规范、行业工作者对个人创作产权保护不当等方面。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政策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分析国家发布的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为文化创意工作者了解产业动向、掌握文化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提出了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途径,包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校政企亲密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加速教产研落地;提高高校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参与度,为区域文化创意培养和储备人力资源;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创新意识,将传统工艺和现代市场融合等。